
藤之一种。可以作杖、编席、制绳索。《太平御览》卷九九五引 汉 杨孚 《异物志》:“科藤围数寸,重於竹,可以为杖,篾以缚船及以为席,胜於竹也。”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志怪》:“ 合浦 有 康头山 ,山上有一头鹿,额上戴科藤一枝,四条直上,各长丈许。”
根据多个来源的综合信息,“科藤”一词的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科藤”是汉语词汇,拼音为kē téng(注音符号 ㄎㄜ ㄊㄥˊ),指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藤类植物。其茎部柔韧且坚固,可加工成手杖、席子、绳索等生活工具。
二、历史文献记载 《太平御览》引汉代杨孚《异物志》描述:“科藤围数寸,重於竹,可以为杖,篾以缚船及以为席,胜於竹也。”说明早在汉代,科藤的强度已优于竹材,被广泛用于制作船具和编织品。
三、延伸含义 在广义上,“科藤”也泛指匍匐茎或攀缘茎类植物,如葡萄藤、瓜藤等。这类植物因茎部延展性强,常见于自然生态中。
四、植物特性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代文献中的具体描述,可参考《太平御览》或地方植物志等资料。
科藤,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竹子的一种品种,也被用来形容竹子长得茂盛。
科字由木和果两个部首组成,拆分后其笔画顺序为木(4画)+果(8画)= 12画;藤字也由草和董两个部首组成,拆分后其笔画顺序为艹(3画)+董(12画)= 15画。
科藤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尔雅》一书,其中记载了关于竹子的多个品种,其中包括科藤。在繁体字中,科藤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写汉字的方式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记录的一些古代写法中,科藤被写作“稞藤”或“稞籘”。这些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1. 竹林中,科藤茂盛,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2. 我在山里看到了一片茂盛的科藤,仿佛置身于竹海之中。
科技、藤蔓、科学、藤条
竹蔓、竹藤、蔓藤
竹子、树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