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矫易的意思、矫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矫易的解释

改变。《韩非子·说疑》:“且夫内以党与劫弑其君,外以诸侯之权矫易其国。”《后汉书·逸民传序》:“蒙耻之宾,屡黜不去其国;蹈海之节,千乘莫移其情。适使矫易去就,则不能相为矣。”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二》:“天下皆以一时之礼为礼,而不以先王之礼为礼,非有矫易於天下之力,不能争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矫易"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强行改变、刻意更替,通常带有主观干预、违背自然或常态的意味。以下从词典释义、语素分析、用法特征及典籍例证四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

矫易:强行改变;故意改换。

强调人为干预,使事物脱离原本状态或自然规律,隐含否定或批判色彩。


二、语素解析

  1. 矫(jiǎo):
    • 本义为"使曲变直"(《说文解字》:"揉箭箝也"),引申为纠正、违背、假托。
    • 如"矫枉过正"(纠正偏差过度)、"矫诏"(假托诏令)。
  2. 易(yì):
    • 本义为"改变"(《说文解字》:"蜥易,守宫也。象形"),后引申为更替、交换。
    • 如"移风易俗"(改变风气)、"交易"(交换物品)。

      合成词义:通过强制手段改变原有状态或秩序。


三、用法特征

  1. 主观干预性:强调人为施加的外力,非自然演变。

    例:《荀子·性恶》:"故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矫然后直"(弯曲木材需靠工具矫正),此处"矫"即强制改变。

  2. 贬义倾向:多用于批判违背规律、本性的行为。

    例:王安石《寓言》:"矫易世所趋,所学竟谁从?" 暗讽盲目变革脱离实际。

  3. 语境关联:常与"风俗""天性""制度"等抽象概念搭配,表对传统的颠覆。

四、典籍例证

  1. 《荀子·性恶》(战国):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势……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背景:荀子主张人性本恶,需通过礼法"矫易"人性之恶。

    → 解析:"矫易"在此指以制度强行改造人性,体现强制变革的哲学观。

    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荀子》原文

  2. 《论衡·率性》(东汉·王充):

    "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

    → 解析:王充反对荀子"矫易"论,主张人性可通过教化自然转化,非强制改变。

    来源:国学导航《论衡》原文


五、补充说明

"矫易"是承载中国古代哲学思辨的词汇,其释义需置于具体文本中,结合"人为干预""违背常理"的核心语义解读。

网络扩展解释

“矫易”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ǎo yì,其核心含义为“改变”。根据古籍文献和不同来源的释义,具体可从以下层面解析:


1. 基本释义


2. 古籍例证


3. 不同解释辨析


“矫易”属于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实际应用中建议优先采用“改变”这一核心含义,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引申意义。如需深入研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保险刀宝蓄北邙辈学蹦蹦戏比际笔墨簸顿步曲不显步运炒米饬戒赤紫冲浪道君皇帝大器晩成得休便休二氧化碳奉安负慙副辂綍纶伏刃高隅公仲管执洪名讧阻黄金时代花稍奬擢贱迹玑琲赍盗粮节然集甯酒窖酒酿刊革闶门狂勃狂发昆墟卖渡瞢昧宁岁翩翔上气不接下气折屐生虏盛王是非口舌爽慧霜鲜停停通胀屠门绡绮薪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