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bon dioxide] 一种重的无色气体CO 2 ,不助燃,溶于水中形成碳酸;主要由酸作用于碳酸盐、酒类发酵以及有机物质的燃烧和分解(如动物呼吸、动植物的腐烂以及矿中沼气爆6*炸)而形成;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第一步;以气体或液化形式主要用于饮料的碳酸饱和作用、救火、治疗工作、采矿作业、化学工业以及用作动力源(如喷漆和充气救生筏中),以固化形式用作干冰——亦称“碳酸气”
无机化合物,化学式CO2。无色无臭的气体,比空气重,空气中含量约为0.04%。动物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氧气,吸入二氧化碳。用来制纯碱、清凉性饮料等,也用来灭火。也叫碳酐或碳酸气。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二氧化碳汉语 快速查询。
二氧化碳(èr yǎng huà tàn)是碳元素与氧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ce{CO2}$。在汉语词典及科学语境中,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指一种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气体的化合物,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自然存在于空气中,是生物呼吸、有机物氧化及燃烧过程的产物,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不可燃,不支持燃烧(灭火剂原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e{CO2 + H2O -> H2CO3}$),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
固态称“干冰”,升华温度为 $-78.5^circ text{C}$,常用于制冷或人工降雨。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工具书定义,涵盖化学特性、存在形式及社会应用,符合汉语词汇解释规范。
二氧化碳(化学式:CO₂)是一种由碳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化学组成
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分子结构呈直线型。
物理特性
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固态称为干冰(升华温度-78.5℃)。
化学性质
溶于水生成弱酸性的碳酸(H₂CO₃),化学方程式为:
$$text{CO}_2 + text{H}_2text{O} rightleftharpoons text{H}_2text{CO}_3$$
不支持燃烧,但可参与光合作用等生物过程。
作为主要温室气体之一,过量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国际社会通过《巴黎协定》等限制其排放。
以上信息综合自多个权威来源,如需完整内容可查阅相关网页。
闇夕白羊酒悲观失望别构敝衣糲食不甚曹伍测字冲室导呵踮步冻研对虾泛采放虎自卫放仗分窜幅程膏泉鼓子宏词荒亲疆隅杰语竭智尽力竞絿跻攀据证老婆舌头类乎棱角吏气理运蒙巾门中鸣神抹泥南威内过平易近人牝鸡司晨悄悄密密勤进劝戒鋭情入内赏知柿盘锁口矘眄贪昧岧嵽铜璧同休头汤面瓦鳞晚晡忘言交汙莱显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