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俘虏。《战国策·韩策一》:“ 秦 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史记·韩长孺列传》:“ 安国 捕生虏,言 匈奴 远去。”
“生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战国策·韩策一》
“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释义:秦军脱去盔甲赤脚作战,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挟持俘虏(、)。
《史记·韩长孺列传》
“安国捕生虏,言匈奴远去。”
释义:韩安国通过审讯俘虏,得知匈奴已撤退(、)。
诗词引用
“阴山碛中射生虏,马逐箭飞如脱兔。”
出处:明代诗词,描述边塞战争中射杀俘虏的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诗词背景,可参考《战国策》《史记》等文献。
生虏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活着俘虏。通常用来形容战场上俘获的敌方士兵或敌方民众。
生虏这个词由“生”和“虍”两个字组成。其中,“生”是指生命、活着的意思,属于人体部首,书写时有4画;“虍”表示虎,属于虍部首,书写时有6画。
生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战争时期,指的是生擒敌方士兵或平民。在繁体字中,生虏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生虏并没有明确规定的统一写法。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文献中,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写法形式。
1. 在战场上,勇猛的战士成功生虏了敌方的将领。
2. 这位将军以生虏赢得了战争中的决定性胜利。
生虏没有特定的组词形式,但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和需要与其他词语组合使用,如生虏战、生虏者等。
1. 活捉:代表将敌方俘虏活生生地捉拿住。
2. 活擒:和生虏意思相近,指活着俘虏。
亡虏:指敌方在战斗中全部死亡,没有活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