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end;rectify;proofread and correct] 进行校对,加以改正
校正资料
(1).古代管理马匹的官。《左传·成公十八年》:“弁纠御戎,校正属焉。” 杨伯峻 注:“ 襄 九年《传》‘使校正出马’,则校正为掌马之官。《周礼·夏官》有‘校人’,职掌与校正相同。”参见“ 校人 ”。
(2).校书、正字二官名的连称。《新唐书·百官志一》:“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十曰讎校精审,明於刊定,为校正之最。”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官司俚语》:“如 唐 校书与正字,俸禄微少,皆孤寒英杰居之,至骑驴入省。而太祝奉礼……俸禄倍多,乃公卿子弟居之,衣马比校正颇轻肥。”参见“ 校书 ”、“ 正字 ”。
(3).校对改正。 宋 曾巩 《<梁书目录>序》:“臣等既校正其文字,又集次为目録一篇。”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一碑之中,讹字之多已如此,安得一一校正之。” 鲁迅 《书信集·致许广平》:“重看校稿,校正不少,殊可嘉尚。”
校正是由“校”与“正”构成的联合式复合词,本义指比对核查并修正偏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校对改正文字、数据或仪器设备中的错误”。该词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文献,《汉语大词典》收录《汉书·艺文志》中“校雠”一词的注解:“校正书籍,一人持本,一人读析,若怨家相对”,可见其核心内涵是通过比对实现纠错功能。
在当代应用领域中,《辞海》将其划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指出版印刷领域对文稿的校订勘误,二是指科学技术领域对仪器参数的校准调整。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引《齐民要术·耕田》中“其刀欲镰,必须校正”的用例,即指对农具规格的精准调节。
“校正”是一个动词,指通过核对、检查或调整,修正错误、偏差或不准确之处,使事物符合标准或达到预期状态。具体可分为以下层面:
基本含义
本义为“核对并修正”,如“校正文稿”指逐字检查文本中的错漏;“校正钟表”指调整时间误差。核心在于通过对比标准或正确值,消除差异。
应用领域
与近义词区别
延伸用法
在学术或专业场景中,可能涉及数学模型的参数校正(如统计学中“误差校正模型”),此时需通过算法优化使模型更贴合实际数据。
总结而言,“校正”是通过系统性检查与调整实现精确化的过程,适用于从日常生活到专业领域的广泛场景。
扒高踩低白玉管北方方言补裨不如归去菜枯操执初审雏子荡磨澹灾大疫帝佐东猎西渔法廏藩镇封鹅封资修腹肠干将搆逆合朔胡花见怪非怪精禽迥旷极宴蠲烦据经款引仑头马牛襟裾眠云泮涣平国潜心敲门甎啓事三陈瘆得慌笙簧诗案石碓石沈大海束弃树植松蒿簑衣筒袖铠通叶推列拖磨微兆窝逃五县五牙跣剥现代人响儿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