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国的意思、平国的详细解释
平国的解释
(1).承平守成之国。《周礼·秋官·大司寇》:“刑平国,用中典。” 郑玄 注:“平国,承平守成之国也。” 孙诒让 正义:“注云平国,承平守成之国也者,谓立国日久,承平无事者也。” 唐 王维 《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副至仁之纳隍,用轻典於平国。”
(2).治国。《公羊传·隐公元年》:“公将平国,而反之 桓 。” 何休 注:“平,治也。”
词语分解
- 平的解释 平 í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平地。平面。平原。 均等:平分。平行(妌 )。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平辈。 安定、安静:平安。平服。 治理,镇压:平
- 国的解释 国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
专业解析
“平国”的汉语词典释义
“平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独立使用,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和权威辞书进行解释。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1. 平定国家(的祸乱);使国家安定
- 释义核心: 指采取行动消除国家内部的动乱、叛乱或不安定因素,恢复或建立秩序与和平。
- 权威依据:
- 《周礼·秋官·小司寇》:“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其位:王南乡,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小司寇摈以叙进而问焉,以众辅志而弊谋。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讯之。至于旬,乃弊之,读书则用法。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凡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听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 凡平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新国用轻典。”** (《周礼注疏》)
- 此处“平国”与“乱国”、“新国”对举,明确指秩序安定、局势平稳的国家。制定法律(“用轻典”)需根据国家状态,“平国”即指需要并适用宽平法律的国家,其前提是国家已被平定或处于安定状态。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在“平”字条下释义“平定”时,常引“平乱”、“平天下”等词,其逻辑涵盖“平国”之“平定国家祸乱”的含义。
2. 治理国家;公平治理国家
- 释义核心: 指管理、统治国家,尤其强调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治理国政。
- 权威依据:
- 《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尚书正义》)
- “王道平平”中的“平”即指公平、平允。虽然未直接使用“平国”一词,但“平”用于描述治国之道(王道)的核心特征——公平正直。后世引申,“平国”可理解为以公平之道治理国家。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在“平”字条下收有“平治”(治理、整治)、“平政”(治理政事)等词项,其“治理”义项可支持“平国”作“治理国家”解。
总结
“平国”作为古语词,其核心含义一是平定国家祸乱,使其安定(侧重行动与结果),二是以公平之道治理国家(侧重治理方式与原则)。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古代文献语境,其含义多与建立秩序、施行公正的治国理念相关。
网络扩展解释
“平国”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其解释及来源如下:
一、承平守成之国
指立国已久、处于和平稳定状态的国家。这一含义源自《周礼·秋官·大司寇》中“刑平国,用中典”的记载,郑玄注解为“平国,承平守成之国也”,即指长期安定的国家。唐代王维在《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中也曾引用此意。
二、治国
指治理国家,动词用法。出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公将平国,而反之桓”,何休注“平,治也”。此处的“平”与“治”同义,强调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补充说明
- 词源特点:两种含义均源于古代典籍,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文研究。
- 与历史政权的关系:需注意“平国”与历史上的“北平国”“南平国”等政权名称无直接关联,后者为特定割据政权的名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周礼》《公羊传》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鏊砚保纳襃颂薄松松本据拨乱济时獊狞测地卫星场子诚勤痴挣窗课春瘴辞隆从窳大嫂子都孔目发夹感同身受雇农汉貂航道皇法懽然活龙活现金旛警俊酒肉朋友赍装骏马换小妾恳怛扣布跨陵酷官昆山腔棂槛轮鞅美盼扪心无愧名察内嬖奴怯平安喏普通电报倩浰浅尠轻跳青由三务石桂十洲三岛顺天从人竦论谈绮通常图画纸吐言危栏饷榼相商枭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