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承平守成之国。《周礼·秋官·大司寇》:“刑平国,用中典。” 郑玄 注:“平国,承平守成之国也。” 孙诒让 正义:“注云平国,承平守成之国也者,谓立国日久,承平无事者也。” 唐 王维 《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副至仁之纳隍,用轻典於平国。”
(2).治国。《公羊传·隐公元年》:“公将平国,而反之 桓 。” 何休 注:“平,治也。”
“平国”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其解释及来源如下:
指立国已久、处于和平稳定状态的国家。这一含义源自《周礼·秋官·大司寇》中“刑平国,用中典”的记载,郑玄注解为“平国,承平守成之国也”,即指长期安定的国家。唐代王维在《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中也曾引用此意。
指治理国家,动词用法。出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公将平国,而反之桓”,何休注“平,治也”。此处的“平”与“治”同义,强调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周礼》《公羊传》等典籍原文。
《平国》是指统一、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其中,“平”表示平定、稳定,“国”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
《平国》这个词的部首是“言”,表示与言语相关;拆分的笔画为6画。
《平国》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国时期。当时,各个国家之间争夺领土、权力的战争非常频繁。当一个国家成功统一、平定其他国家时,便可以使用《平国》这个词来描述。
《平国》这个词的繁体字为《平國》。
在古时候,汉字《平国》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举。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字写法常常有一定的变体和演变。
1.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平国》体制。
2. 历史上有很多个人英雄通过《平国》之功,成为为国家谋福利的英雄人物。
1. 统一:指将分散的国家、地区合并为一个整体。
2. 平定:指平息叛乱、稳定局势。
3. 征服:指用武力或其他手段占领并控制一个国家或地区。
4. 征服:指用武力或其他手段占领并控制一个国家或地区。
1. 平定:镇压、安抚。
2. 征服:占领、攻下。
1. 分裂:指原本统一的国家或地区分裂为多个部分。
2. 动荡:指社会或政治局势不稳定,处于混乱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