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诗案的意思、诗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诗案的解释

因作诗而获罪的案件。如 宋 熙宁 九年(公元1076年), 苏轼 因作诗而入狱,继而被贬。见《宋史·苏轼传》。这次事件,史称“乌臺诗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首引》:“驀地狱成诗案,幸 子由 申救,远謫 黄州 。” 清 吴廷华 《题杜文贞公小像》诗:“披图恍遇山泽癯,聊存诗案明其诬。”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况于廷杖虽除,诗案史祸,较诸廷杖,毒螫百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诗案"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三层含义,结合权威辞书与历史文献解释如下:

一、核心释义

因诗歌内容引发的诉讼案件或政治迫害事件

指古代文人因创作、传播的诗歌被解读出讽刺朝政或触犯统治者忌讳的内容,从而被定罪的政治案件。其本质是文字狱的典型形式,反映了古代思想管控与文学创作间的冲突。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1卷第213页明确标注该词条,释义为"因诗获罪的案件"。

二、历史典例解析

特指宋代"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诗文被御史台(别称"乌台")弹劾"谤讪朝廷"而入狱,此案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诗案。据《宋史·苏轼传》记载,其《湖州谢上表》及咏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等句被指影射宋神宗,引发政治风波。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

三、引申文化内涵

文学与权力博弈的象征符号

诗案现象揭示了中国古代"以言入罪"的文化传统,如清代徐骏"清风不识字"案。现代汉语中,"诗案"一词亦被引申用于批判思想压制,如学者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论及"文字狱之酷,肇于诗案"。

来源:钱锺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7页。

四、现代语义扩展

在当代语境中,"诗案"可泛指因文艺作品引发的法律纠纷或舆论事件,但学术研究仍以历史政治案件为定义核心。需注意与普通著作权诉讼区分,强调其政治迫害属性。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乌台诗案"词条释文。

网络扩展解释

“诗案”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用法区分:

一、基本含义

  1. 因诗获罪的案件
    指因创作诗歌而引发政治迫害或贬谪的事件,是中国古代文字狱的典型形式。例如:

    • 乌台诗案: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诗作被指“讥讽朝政”,遭御史台弹劾入狱,后贬至黄州。
    • 车盖亭诗案: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蔡确因诗作被旧党指控“影射宣仁太后”,流放岭南并死于贬所,加剧新旧党争。
  2. 历史背景
    这类案件多与政治斗争相关,如北宋新旧党争中,诗文常被用作打压政敌的工具。


二、文学场景的引申义(较少见)

少数文献中,“诗案”也指文人雅士创作诗歌的场所或聚会,例如明代王守仁曾邀文人在“诗案”交流创作。但此用法较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三、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参考《宋史·苏轼传》或研究北宋党争的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苞杞鞁乘币贡不壹而足蚕书成证崇絶出尘不染得句窦锦都坐鹅帽番代乏食刚兵甘澍工师聒乱河西走廊皇帝的新装绛简监户奸狡兼且奸为迦真隣陀解析绝处逢生客坊愦慢阔疎柳夭桃艳龙神马壮倮匈麪糊鬼牡骘能言善辩泼才谴死轻赍纲羣蚁附膻宂阘三赖草赏静痧子沈酒慎审食不二味施斋松花绿宋学谈空说有贪色投躯拓界文明脚吴馆相靡新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