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绞衾的意思、绞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绞衾的解释

入敛时裹束尸体的束带和衾被。《礼记·檀弓下》:“是故制绞衾,设蔞翣,为使人勿恶也。” 郑玄 注:“绞衾,尸之饰;蔞翣,棺之饰。”《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穀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槨、绞衾、壙垄之度。”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杨文贞公遗嘱》:“只用幅巾深衣,殮须用绞衾,庶几柩归,经过闸坝,可以稳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绞衾是古代丧葬礼仪中的专用物品,由“绞”和“衾”两部分组成,具有特定的形制和文化内涵:

  1. 字义与形制

    绞(jiǎo):本义指两股线绳交叉拧绕,引申为束缚、缠绕。在丧仪中特指捆扎尸体用的布带,通常为纵横交错的布条,用于固定包裹尸体的衾被。

    衾(qīn):泛指被子,此处专指覆盖尸体的单层布单(非多层棉被)。《仪礼·士丧礼》记载衾需“不绞”,即覆盖时暂不捆扎,待小殓(首次包裹)或大殓(入棺)时才用“绞”束紧。

    绞衾合用:指用布带(绞)捆束包裹尸体的布单(衾),使其紧密贴合,是“小殓”“大殓”环节的核心仪式之一。

  2. 丧仪功能与文化象征

    • 规范仪节:绞衾的使用严格遵循周礼。《礼记·丧大记》载:“小敛布绞,缩者一,横者三”,表明布带的纵横数量、捆扎方式均有礼制规定,体现对逝者的敬重。
    • 生死分界:绞衾是“殓”的象征,标志逝者正式脱离生者世界。捆扎动作蕴含“收束形魄”的哲学观念,古人认为此举可助魂魄安息。
    • 等级标识:材质(如麻布、锦缎)、层数依逝者身份差异而不同,如《周礼》规定天子用“黼翣”(饰斧纹的绞衾),士则用素布,体现宗法秩序。
  3. 文献依据

    核心记载见于三礼:

    • 《仪礼·士丧礼》:详述士阶层的绞衾规格:“幠目用缁,方尺二寸,䞓里,著组系……掩,练帛广终幅,长五尺,析其末。” 记录覆盖面目的“幠目”与捆扎步骤。
    • 《礼记·丧大记》:扩展至贵族礼仪:“君锦衾,大夫缟衾,士缁衾”,明确衾的材质等级。
    • 《周礼·春官·典瑞》:提及王室丧仪中绞衾的礼器属性,与玉器等并列为“大丧”用品。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上述文献需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可查阅部分礼经原文:ctext.org)

网络扩展解释

“绞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词义

指古代丧葬仪式中用于裹束尸体的束带(绞)和覆盖尸体的衾被(衾),属于丧礼的重要器物。如《礼记·檀弓下》记载:“制绞衾,设蔞翣,为使人勿恶也”,郑玄注:“绞衾,尸之饰”(通过束带与衾被修饰尸体,避免令人恐惧)。

二、文化内涵

  1. 礼制功能:与棺椁、墓穴等并列为丧葬规格的组成部分,体现古代“事死如事生”的礼法观。如《管子·立政》提到,生死需对应不同规制:“死则有棺槨、绞衾、壙垄之度”。
  2. 材质与形制:明代文献《水东日记》记载,叶盛遗嘱要求“殮须用绞衾”,侧面反映其材质需稳固,以便棺柩运输时保持遗体安妥。

三、延伸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绞衾”作为成语,比喻夫妻感情破裂无法同寝。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后世误传或引申义。建议优先以传统丧葬用具释义为基准。

附:字词解析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管子》等原典,或参考《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类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霸代日邦祀拨拨补填参贰参学辰尾褫带打横待贤地利蒽醌染料发皇张大焚枯妇道人家富贵利达辅赞觚卢荷兰画派鹤汀黄罗湔裳矫夸教谕疾愤机敏惊惭惏刻老面子勒竹廉隅磷火马鹿异形马骔孟宗竹淖尔宁边皮毛千驷泉府羣从趋谒惹灾招祸日角偃月骚肠譱祥史识收才首端題目头底兔起鹘落歪歪趔趔踒踻舞末仙醪箫管竹消殄胁敛析圭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