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消殄的意思、消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消殄的解释

灭绝。《后汉书·爰延传》:“使积善日熙,佞恶消殄,则乾灾可除。”《晋书·王献之传》:“及至载宣威灵,强猾消殄,功勋既融,投韍高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消殄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消”和“殄”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彻底消灭、灭绝。该词带有强烈的书面语色彩和终结意味,多用于描述事物被完全清除或消亡的状态。以下从释义、语素分析、用法特征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释义

  1. 彻底灭绝

    指事物被完全清除、不复存在,强调消灭的彻底性和不可逆性。

    例:“疫病流行,若不严控,恐致生灵消殄。”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该义项,释义为“灭绝;消灭”。

  2. 消亡殆尽

    侧重描述事物逐渐衰败直至完全消失的过程。

    例:“古礼之制,今已消殄无存。”

    来源:古典文献中常见此用法,如《汉书·叙传》颜师古注:“消,尽也;殄,绝也。”


二、语素解析


三、用法特征

  1. 语境特征

    • 多用于描述灾难、物种、文化、制度等宏观事物的消亡,如“灾疫消殄”“古法消殄”。
    • 隐含不可挽回的终结性,区别于“减少”“削弱”等渐进性词汇。
  2. 语体色彩

    • 属书面语,罕用于口语。
    • 常见于历史文献、政论、文言作品中,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
  3. 搭配对象

    常与表负面或珍贵事物的名词搭配:

    • 灾祸类:兵灾、疫疠、祸乱;
    • 文化类:礼乐、旧俗、遗迹;
    • 生物类:种族、生灵。

四、权威文献例证

《汉书·叙传下》:

“炎炎燎火,亦允不阳。未殄厥愠,亦丧厥芳。”

颜师古注:

“殄,绝也……言欲绝其怒,而芬芳亦亡,喻兵凶战危,终致消殄。”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释义强调战争导致彻底毁灭。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

    (释义来源:第7卷第148页“消殄”词条)

    链接:[暂未开放公开电子资源]

  2.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语素分析依据“消”“殄”字条)

  3.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14年。

    (用法特征归纳参考)


“消殄”是具文言色彩的动词,强调事物被彻底根除或自然消亡的结果,多用于历史、文化等严肃语境,需结合具体对象理解其终结性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消殄”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āo tiǎn,其核心含义为灭绝、消亡,多用于描述某种事物或势力的彻底消失或终结。该词具有古典色彩,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古籍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中。

具体解析:

  1. 词义构成

    • “消”指逐渐减少、消失;
    • “殄”本义为灭绝、尽绝(如“殄灭”“暴殄天物”)。
      二者组合后,强调事物从衰减到彻底消亡的过程。
  2. 例句解析
    例句“及至载宣威灵,强猾消殄,功勋既融,投韍高让”()中,“强猾”指强横凶恶的势力,“消殄”则生动描绘了这些势力被彻底铲除的状态,体现威严与不可逆转的结果。

  3.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或正式文体中,描述自然力量、敌对势力或社会现象的消亡,如“灾祸消殄”“敌寇消殄”等。

补充说明:

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灭绝”“消亡”“覆灭”等词替代“消殄”。若需使用,建议结合具体语境,或参考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进一步确认其搭配与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八代败没报衙碧虚郎裁剖猜怨灿错草约乘便充销棰骂春场稻芽斗箕断壁断缣寸纸笃论独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发岁府馆复活节钩玄提要佹辩桂阙龟阴扢扎帮禾更河口肩背节减计历靖难极知居贩宽宏大量乐毅论梁尘踊跃连环扣林泽锣鼓喧天卖笑追欢门钹明晦臬宪青霓三务埽轨杀戒试本首演衰冗嗣袭酸丁滕公佳城屠绝物变吴楚帆五松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