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标题;篇目。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尚书》《春秋》事较易,略正题目麤粗之説,以照篇中微妙之文。”《隋书·经籍志一》:“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 宋 苏轼 《与潮守王朝请涤书》之二:“请依碑样,止模刻手书。碑首既有大书十字,碑中不用再写题目。”
2.品评。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 许邵 ﹞少读书,雅好三史,善与人论臧否之误,所题目,皆如其言,世称‘ 郭 许 之鉴’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山司徒 ( 山涛 )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皆如其言。” 宋 苏轼 《进何去非备论状》:“一经题目,决无虚士,书之史册,足为光华。”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陆鲁望 过 张承吉 丹阳 故居,言:‘ 祐 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此为才子之最也。’余深爱此言。”
3.题识;名称。《北史·念贤传》:“时行殿初成,未有题目,帝詔近侍各名之,对者非一,莫允帝心。 贤 乃为‘圆极’,帝笑曰:‘正与朕意同。’即名之。” 唐 李尚一 《开业寺碑》:“永言堂构,题目闕如。”
4.试题;习题。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敏速》:“须中书考试, 陟 令善书者三十人,各令操纸执笔,向席环庭而坐,俱占题目,身自循席,依题口授。” 宋 欧阳修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题目初出,中外羣臣皆欢然。” 冰心 《晚晴集·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今天, 王老师 给我们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
5.为问题。 清 李渔 《意中缘·奸囮》:“这又是个难题目了,那有这许多盘缠到那里去。” 茅盾 《色盲》:“他觉得有些窘了。他很想抛开这个怪难以作答的题目。”
6.主题;命题。 宋 杨万里 《红锦带花》诗:“后园初夏无题目,小树微芳也得诗。”《红楼梦》第三七回:“亦不可拘定了我们三个人不做,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做一首。”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三:“‘跳舞剧’的题目,不适于我们今日的生活。”
7.指话题。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谈话到十点钟,越谈越不精彩,因为题目不能集中,大家都感觉得精神上隔了一座墙,都不愿意尽量的发挥自己的意见。” 沙汀 《还乡记》三:“‘我们沟里,今年又抓去多少呢?’他接着问,决心换换题目。”
8.借口;名义。 前蜀 贯休 《送卢舍人》诗之三:“报通三世 释迦 言,莫将 梁武 为题目。”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姦璫柄国,方阴伺君子之隙,肆其詆排,而羣聚清谈,反予以钩党之题目,一网打尽。”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二:“一定是先晓得了自己,才借着这题目粘了拢来!”
9.名堂;花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其间又有奸诈之徒,就这些贪爱上面,想出个奇巧题目来,做自家妻子不着,装成圈套,引诱良家子弟,诈他一个小富贵,谓之‘紥火囤’。” 沉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常常是一人手持盾牌单刀,一人使关刀或戈矛,照规矩练‘大刀取耳’‘单戈破牌’或其他有趣厮杀题目。”
10.指迷信所说的命相。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世传《满江红》词云:‘……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禄,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枉费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也不须採药访神仙,惟寡欲。’以为 朱文公 所作。余读而疑之,以为此特安分无求者之词耳,决非 文公 口中语。”
11.见“ 题目正名 ”。
题目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结合权威词典释义与语言演变解析如下:
指文章、诗歌、书籍等文本的概括性名称,用于点明主旨或内容范围。
例:鲁迅《彷徨》的题目即暗示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迷茫心境。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指练习、考试中要求解答的具体问题,常见于教育场景。
例:数学试卷中“求二次函数极值”是一道典型题目。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古代科举中特指考官拟定的试题。
例: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载:“题目先散于外,举子得预拟之。”
来源:《中国考试制度史》,邓嗣禹著
二字组合后,自唐宋起逐渐固化指“文本之纲领”与“待解之问”。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题目”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主要含义:
文章或作品的名称 指文章、诗歌、演讲等作品的标题,如:
考试或练习中的问题 特指需要解答的试题或练习题,如:
讨论或研究的主题 表示议题、话题或研究方向,如:
引申为难题或关键点(口语化用法) 形容复杂待解决的问题,如:
其他说明
胞与北瓜悲丧诐论笔札哱啰才分蟾镜瞅粘出离道同义合独荷草恩重丘山房幄丰功盛烈讽励伏中钩诗钩乖阔官治谷蟊寒垧诃宅迦鸿沟黄幡绘饰火帽击搏积稔旧知开陈考槃可足浑劳思粮饩裂弊脉案南京大学批点平澹无奇绮节青禁客清况麴米春仁义君子市义双边贸易耍手艺水碧山青黍黍司録忒杀天秉铜管乐队退梢吞赃详败小愒校庆下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