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焚枯的意思、焚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焚枯的解释

烤煮干鱼。 唐 钱起 《和慕容法曹寻渔者寄城中故人》:“茅斋对雪开尊好,稚子焚枯饭客迟。” 宋 陆游 《岁晚盘樽索然戏书》诗:“名酒不来唯饮湿,长鱼难觅且焚枯。” 清 钱谦益 《病榻消寒杂咏》之十九:“顾影有谁同此夕,焚枯拨芋夜谈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焚枯"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字源本义

焚:《说文解字》释为"烧田也",本义为焚烧草木(《说文解字·火部》)。

枯:指干枯的草木,《礼记·月令》载"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枯"即干柴(《礼记正义》)。

合义:"焚枯"即焚烧干枯的草木,最初描述农耕中的烧荒行为(《汉语大词典》)。


二、典籍用例与引申义

  1. 军事策略

    见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操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此战例中"薪草"即"枯"类物,后世以"焚枯"喻火攻战术(《三国志集解》)。

  2. 祭祀仪式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郑玄注:"禋,烟也,取其气达升报于阳也。" 焚烧枯木升烟以通神明,为原始祭祀遗风(《周礼注疏》)。

  3. 生活场景

    贾思勰《齐民要术·伐木》记:"凡非时之木,水沤一月,或火煏取干,虫则不生。" "火煏"即焚枯去湿防虫之法,反映古人生活智慧(《齐民要术校释》)。


三、文化意象


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今多见于古籍研究及文学创作,如钱钟书《管锥编》论火攻战术时援引相关典故(《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日常语言中已被"烧荒""焚柴"等替代。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本)
  3. 贾思勰《齐民要术》(缪启愉校释本)
  4. 宗懔《荆楚岁时记》(姜彦稚校注本)
  5.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焚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烤煮干鱼,常见于古代诗文中的饮食场景描写。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字面构成:“焚”意为焚烧、烤制;“枯”指干枯之物,此处特指干鱼。合起来即用火烤制或煮制干鱼,是古代一种简朴的烹饪方式。
    • 引申场景:多用于描述清贫生活或待客时的简单饮食,如陆游诗中“长鱼难觅且焚枯”,体现物质匮乏时的应对。
  2. 诗文例证

    • 唐代钱起《和慕容法曹寻渔者寄城中故人》:“稚子焚枯饭客迟”,描绘用干鱼待客的田园生活。
    • 宋代陆游《岁晚盘樽索然戏书》:“名酒不来唯饮湿,长鱼难觅且焚枯”,反映诗人晚年清苦却自适的心境。
    • 清代钱谦益诗句“焚枯拨芋夜谈诗”,则展现文人雅士围炉夜话的风雅。
  3. 文化背景
    干鱼(枯鱼)在古代是便于储存的食材,“焚枯”作为烹饪方式,常见于物资有限的环境,如隐士、贫士或乡野生活。这一词汇也侧面反映了古代饮食文化的简朴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原文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全唐诗》《陆游诗集》等文献,或查阅网页中引用的具体诗文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宝埒八司马陂海伯鹩不更事不做声朝旨插屏陈燕燕词汇学黨齡登坑点鬼簿隄捍队典二项式反潜歌坛海棠梨红丹丹家骥人璧降灵兼权熟计桀骜自恃劫请揭条景纬近坰酒铛絶漠捃收聚萤开方破狱课写劳动强度料到潦浆泡历人马行能能暖烫烫潘妃盘联披带七大奇山异水趣造柔然鋭武撒溺少年先锋队食贫叔郎贪欲无厌停息微妾享利乡末犀火淅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