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颔联的意思、颔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颔联的解释

[the 3rd and 4th lines in a lüshi poem] 律诗的第二联(三、四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详细解释

指律诗的第二联(三、四对句)。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古律……有今律,有頷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 宋 曾慥 《类说·续金针诗格·四联》:“第二联谓之頷联,第三联谓之颈联,须字字对。”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卷三:“七言律有起、有承、有转、有合……承为頷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或用事引证,要接破题,如驪龙之珠,抱而不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颔联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律诗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特指律诗四联中的第二联,即全诗的第三、四句。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唐代诗论,其名称来源于“颔”字本义指下巴,借喻诗句在诗篇中承上启下的位置,如同人体头颈相连的关键部位。

从格律要求看,颔联须严格遵循对仗原则,上下句需满足词性、词义、平仄的对应关系。例如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实现了名词“落木”对“长江”、动词“下”对“来”的工整对应,更通过叠字“萧萧”与“滚滚”增强声韵美感。平仄方面,颔联需符合“对”与“黏”的规则,即本联两句平仄相对,且下联首字与上联末字平仄相黏,形成声调起伏。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颔联的创作需达到“意对为先,事对为次”的境界,既要有形式美,更要体现诗意内涵的递进与拓展。

在诗歌功能层面,颔联承担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王维《使至塞上》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既承接首联的叙事,又通过“征蓬”“归雁”的意象为后续“大漠孤烟”的壮景作铺垫,这种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在宋代《诗人玉屑》中被归纳为“诗家关节处”。历代诗论家如严羽《沧浪诗话》特别强调,优秀的颔联应做到“气象浑厚,格力雄壮”,既要工整又不显雕琢。

网络扩展解释

颔联是汉语诗词术语,特指律诗中的第二联(第三、四句),其名称与结构特点如下:

  1. 定义与位置
    颔联属于律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的第二联,即全诗的第三、四两句。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即为颔联。

  2. 对仗要求
    颔联需遵循律诗的严格对仗规则,要求两句在词性、结构、平仄等方面形成工整对应。如杜甫《春望》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时”对“恨别”,“花溅泪”对“鸟惊心”。

  3. 名称由来
    “颔”本义指下巴,古人将律诗四联对应人体部位:首联为头,颔联为下巴,颈联为脖子,尾联为尾部。颔联位于全诗中部,起承上启下作用。

  4. 与其他联的区别

    • 首联(一、二句):破题,点明主题。
    • 颈联(五、六句):深化意境,常为全诗高潮。
    • 尾联(七、八句):收束全篇,多含哲理或抒情。

示例
王维《山居秋暝》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自然景物对仗,展现静谧意境。

别人正在浏览...

襃衣表笺吡唎博简赤社春尽抵巇逗引肚里泪下多婚蛤蚌个处耿节苟且偷安管榷桂寝龟室寒宦焕然一新矫常枷鏁戒方解房进巵即如快健猎围灵寿路边骡轿缕缕买放卯云孟织门下省靡漫命若悬丝母妹囊肿腩炙能言善辩排批骈植歉忱千斤顶箧匮顷久饶免十才子十大曲输税邃路汤寒挑剔条桌托陀王封萎悴相表里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