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死断亡的意思、出死断亡的详细解释
出死断亡的解释
谓效死捐生。《荀子·富国》:“故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其所是焉诚美,其所得焉诚大,其所利焉诚多也。”
词语分解
- 出死的解释 效死;献出生命。《商君书·赏刑》:“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皆知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史记·礼书论》:“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后汉书·郎顗传》:“臣备生人伦视
- 断亡的解释 决死。必死的决心。《荀子·富国》:“诚美其厚也,故为之出死断亡以覆救之,以养其厚也。”《荀子·富国》:“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忠信调和均辨之至也。”
网络扩展解释
“出死断亡”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
基本释义
指效忠献身,不惜牺牲生命,强调为某种信念或对象(如国家、君主)甘愿赴死的决心。
-
出处与背景
源自《荀子·富国》,原文提到:“故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 荀子通过此句阐述仁政下百姓对统治者的拥护态度。
-
结构与用法
- 词性:中性成语,无褒贬倾向。
- 语法:联合式结构,可作谓语、定语,如“将士出死断亡以卫疆土”。
- 注音:chū sǐ duàn wáng(拼音标注)。
-
延伸解析
该成语由“出死”(献出生命)和“断亡”(决意赴死)两部分组成,双重强调“以死明志”的决绝态度。
-
现代适用性
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需结合语境判断是否适用,避免生硬套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荀子》原文背景,可参考汉典或相关古籍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出死断亡》这个词是指逃出生天、脱离死亡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 出:出口、出生,部首是“凵”,共有5画;
- 死:死亡、殒命,部首是“歹”,共有6画;
- 断:中断、决断,部首是“斤”,共有4画;
- 亡:丧亡、消亡,部首是“亠”,共有3画。
来源:《出死断亡》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成语,形成于古代社会。
繁体:《出死斷亡》。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的写法与现代大致相同,只是可能在字形结构上有些许差异。
例句:他在危难中出死断亡,成功逃过一劫。
组词:生死关头、生死存亡、死活、赴死。
近义词:逃生、逃脱、脱离险境。
反义词:留守、身陷绝境。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