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焦焦的意思、焦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焦焦的解释

(1).象声词。啼声之细微者。《韩诗外传》卷十:“焦焦如有啼者声。” 汉 刘向 《说苑·辨物》:“耳中焦焦,如有啸者声。”

(2).忧急貌。 唐 杜牧 《罪言》:“未尝五年间不战,生人日顿委,四夷日猖炽,天子因之幸 陕 、幸 汉中 ,焦焦然七十餘年矣。” 唐 孟郊 《送李翱习之》诗:“壮年俱悠悠,逮兹各焦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焦焦”作为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和词典中具有多重含义,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进行解析:

  1. 形容词义项(叠词用法)

    指物体因受热或燃烧而呈现的干枯、脆硬状态,常见于方言描述。例如:“树枝烧得焦焦的,一碰就碎。”《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物体经火变脆或呈现黑色碳化状态”,这一用法在北方方言中尤为常见。

  2. 拟声词用法

    模拟短促、尖锐的声音,多用于文学描写。《现代汉语拟声词词典》收录该词表示“鸟类鸣叫或物体摩擦声”,如“草丛里传来焦焦的虫鸣”(来源:《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

  3. 方言特殊含义

    在闽南语中,“焦焦”可引申为“极度焦虑”,《闽南方言大词典》标注其发音为“da-dá”,用于描述“心神不宁的状态”。例如:“伊为着代志焦焦袂食袂困”(他因事情焦虑到寝食难安)。

  4. 古汉语通假现象

    《说文解字注》提及“焦”通“燋”,指火种熄灭后的残余物,“焦焦”叠用则强化“残败、枯竭”的意象,如《淮南子》中“草木焦焦”描述旱灾景象(来源:中华书局《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

网络扩展解释

“焦焦”是一个汉语叠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释:

一、字面本义

  1. 象声词
    指细微的啼哭声或类似声响。例如《韩诗外传》卷十记载“焦焦如有啼者声”,汉刘向《说苑·辨物》也有“耳中焦焦,如有啸者声”的描述。这种用法多见于古籍,现代较少使用。

  2. 单字“焦”的叠用

    • 物理状态:指物体受热后变黑变脆,如“烧焦”“焦土”。
    • 心理状态:表示烦躁、着急,如“焦躁”“心焦”。

二、引申含义

  1. 形容忧急的样子
    唐代文献中多用于表达焦虑不安的情绪。例如杜牧《罪言》用“焦焦然”描述天子因战乱忧急的状态,孟郊《送李翱习之》则以“逮兹各焦焦”体现人到中年的紧迫感。

  2. 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当代更偏向形容“急切、焦虑”的心理状态,如“他急得焦焦乱转”。部分词典将其归类为形容词,强调因紧迫事务产生的内心不安。


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古籍引用时需注意原始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阿兰·德隆安席白帽把凭鞭杆溜子标准侈家处顺此者大动干戈打滑挞蹈祸鼎轘高蹶高絃诡宄害寇邗溟沟黑黶肓膏胡床会师祸端讲旅奸占技术作物刻画无盐抠搂口气喇茄猎取离谱偻啰木偶牧犬腻抹泼水节蹊壑清婉人百其身若存若亡三合房散儒三矢梢工身光神宵十二巫峰视孔霜操算筹素冰随蓝太平梯响老现快斜界协洽邪叟斜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