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铨除的意思、铨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铨除的解释

犹选授。 元 柯丹丘 《荆钗记·传鱼》:“乡关久别应多虑,幸登高第得銓除。”《明史·杨涟传》:“使吏部不得专銓除,言官不敢司封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铨除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官制语境,指通过考核选拔后正式任命官职的过程。以下从词义、用法及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

    “铨”指衡量、选拔(《说文解字》:铨,衡也),侧重对人才能力的评估;“除”指任命、授职(《玉篇》:除,拜官曰除)。合称“铨除”即通过考核后授予官职,强调程序性与正式性。

    例:明代吏部“铨除百官,均平秩序”(《明史·职官志》)。

  2. 引申义

    特指吏部主导的官员任免流程,常见于宋明清史料,如《宋史·选举志》载:“凡铨除之制,分四等授职。”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关联

  1. 制度渊源

    源于汉代察举制,成熟于唐代铨选制。唐代吏部设“三铨法”(尚书铨、中铨、东铨),通过身、言、书、判四项标准考核候补官员,合格者方得除授(《新唐书·选举志》)。

    来源:《汉语大词典》 “铨除”词条释义。

  2. 明清演变

    明代吏部掌“铨除、考课”,京官由“廷推”、地方官由“部推”确定人选,最终由皇帝批准除授(《明会典》)。清代沿袭此制,但增设满汉分缺规则。

    来源:《辞源》(修订本) “铨除”释义及制度说明。


三、文献例证

  1. 《清史稿·职官志》

    “吏部掌铨除、议叙……以赞邦治。”

    此处“铨除”与“议叙”(考核政绩)并列,凸显其作为任官核心环节的地位。

  2. 宋代笔记《容斋随笔》

    “今之铨除,率徇资历。”

    批评当时选拔过度依赖资历,反映“铨除”在实际执行中的流弊。


四、近义词辨析

词汇 核心差异
铨选 侧重选拔过程(含考试、评议)
除授 侧重任命结果(正式下发官职)
铨除 涵盖选拔至任命全流程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 《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修订版)
  3. 《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2015)

(注:因古籍原文及专业辞书无公开网络链接,此处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信息,符合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铨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铨除”指选拔并授予官职,即通过考核、权衡后任命官员的过程。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官吏的选拔机制相关。

二、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铨:本义为“衡量”,引申为选拔、考核官吏(如“铨选”“铨叙”)。
    • 除:此处指“授予官职”,如《荆钗记》中“得铨除”即通过科举后获得官职任命。
      合起来表示“通过考核选拔后授予官职”。
  2. 历史用法

    • 元代柯丹丘《荆钗记》提到“幸登高第得铨除”,指科举中第后被授予官职。
    • 《明史·杨涟传》记载“吏部不得专铨除”,反映吏部负责官员选拔的职能。

三、常见误解

部分资料(如)将“铨除”解释为“清除有害事物”,可能是对“除”字单独含义的误读。实际上,在“铨除”这一固定搭配中,“除”特指官职任命,而非“去除”。

四、相关词汇

五、总结

“铨除”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的专业术语,强调通过考核选拔后正式任命官职的过程。需结合历史文献理解其特定含义,避免与现代汉语中“除”的常见义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阿舅安劝白楼白帢被识卑隐彬彧藏之名山残菊参错侧僻赤髀冲冠发怒吹角淀脚绡发登方喻風塵之言风量忿懥贯颐备戟酣饫劾按喉啭画等号画翚化贸呼虓降帐静密惊喜交加金书近习九九消寒图灵效马赫麻雀牌命中注定迷却缪说镆邪目翫骈拇屏帐普天下前筯日进斗金世物耍青瞬息千变説不去体沉土均详当弦诗小舅效力消没禊除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