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选授。 元 柯丹丘 《荆钗记·传鱼》:“乡关久别应多虑,幸登高第得銓除。”《明史·杨涟传》:“使吏部不得专銓除,言官不敢司封驳。”
“铨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铨除”指选拔并授予官职,即通过考核、权衡后任命官员的过程。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官吏的选拔机制相关。
词义解析
历史用法
部分资料(如)将“铨除”解释为“清除有害事物”,可能是对“除”字单独含义的误读。实际上,在“铨除”这一固定搭配中,“除”特指官职任命,而非“去除”。
“铨除”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的专业术语,强调通过考核选拔后正式任命官职的过程。需结合历史文献理解其特定含义,避免与现代汉语中“除”的常见义混淆。
铨除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它的字义是指剥夺职务、除去权力或地位等。在古代,当有人犯下严重错误或违法行为时,会被剥夺其原有的职位或权力,这个行为就被称为铨除。
铨除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钅",表示与金属有关的意义;右边的部首是"全",表示完整的意思。铨除的总笔画数是13画。
铨除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铨铙》一节中,用来描述官员被免职的情况。在繁体字中,铨除的写法是「銓除」。
铨除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略有不同,字形中的"钅"部分常常被写得更加像金属的外形,而右边的"全"部分则更加像一个小人站立的形状。
1. 他因为违纪被铨除了公职。
2. 这位官员因贪污被铨除了党籍。
铨除可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
1. 铨除权:指剥夺某人的权力或地位。
2. 铨除名:指剥夺某人的名誉或声誉。
铨除的近义词有开除、免职、解职等。
铨除的反义词是任命,表示给予职位或权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