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需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对外贸易获得的商品和服务需求,即来自国外市场的消费需求。在经济学语境中,它与“内需”(国内市场需求)共同构成社会总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例如,中国生产的电子产品出口到欧美国家,这部分订单即属于外需范畴。
从汉语词典释义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外需”定义为:“社会总需求中来自国外的部分(与‘内需’相区别)。” 该定义强调其与内需的互补关系,并突出需求来源的地域属性——境外消费者或企业的购买行为。
在宏观经济层面,外需通常通过出口贸易数据体现,包括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货物出口额达23.77万亿元,占GDP比重约18.9%, 印证外需对经济的重要贡献。政策层面,中国政府通过《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等文件,持续优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强化外需支撑作用。
学术理论补充: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外需增长受汇率、国际分工、全球供应链等因素影响。学者指出,新兴经济体可通过扩大外需消化过剩产能(如中国加入WTO后的制造业扩张),但过度依赖外需可能增加经济波动风险(参考《经济研究》2024年全球价值链专题)。
参考资料来源:
外需,即“外部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通常以出口为主要表现形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下是详细解释:
外需主要指国外市场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包括货物出口和服务贸易。在中国,根据政策界定,外需还包含对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出口需求。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外需收缩导致中国出口下滑,凸显了过度依赖外需的风险。因此,多数国家会通过“双循环”策略平衡内需与外需,以实现经济稳定。
外需是衡量经济体开放程度和全球参与度的重要指标,但其波动性也要求政策制定者需注重内需与外需的协同发展。更多细节可参考来源网页中的完整内容。
爱人利物百城败遁碧绒绒壁上观不孝蹭踏超世绝伦惩羹吹齑辞令此他措笔黕黕丹枫诋击短绠汲深恶迹昭着矾课凤响讽呪愤世甘妖弓筋过称顾颉刚豪叫覈考横队欢言混凝土火把节玑琲刻下勑身老厌物蛎墙闷答孩难分难舍馁怯蔫头蔫脑滂母配购青玉盘亲指凄悦人鬲鋭骑山公十二监事务员曙斗速賔素晖天识天诛推戈歪摆布崄隘饷米孝子贤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