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 春秋 时 卫 人 宁戚 家贫,在 齐 ,饭牛车下,适遇 桓公 ,因击牛角而歌。 桓公 闻而以为善,命后车载之归,任为上卿。见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后以“扣角”为求仕的典故。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奇士扣角而见遏,况乃潜於皋藪乎。” 前蜀 韦庄 《东游远归》诗:“扣角干名计已疎,剑歌休恨食无鱼。” 金 元好问 《除夜》诗:“折腰真有 陶潜 兴,扣角空传 宁戚 歌。” 高旭 《怀太一北京》诗:“漫漫长夜何时旦,扣角羞过将相门。”亦作“ 扣角歌 ”。 清 顾炎武 《哭归高士》诗:“常为扣角歌,不作穷途哭。”
“扣角”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与古代求仕途径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扣角”出自春秋时期卫国人宁戚的故事。据汉刘向《新序·杂事五》记载,宁戚家贫,在齐国喂牛时,敲击牛角而歌,恰逢齐桓公路过。桓公闻其歌,认为他有才能,便载他回朝并任为上卿。
该词代指怀才者通过自荐或特殊方式寻求仕途机遇的行为,常用于古代文学中表达士人渴望被重用的心境。如:
在诗词中,“扣角歌”也作为典故变体出现,特指宁戚当时所唱之歌,进一步强化了寒士自荐的意象。
这一典故反映了春秋时期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风气,成为后世文人表达仕途诉求的典型符号,常见于怀才不遇或渴望建功立业的文学主题中。
《扣角》 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特点或状态。
根据《康熙字典》,扣字的部首是手,笔画数为4。
《扣角》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中的句子:“牛之一角,可谓扣角矣。”意指牛只有一只角,表示某个事物或个人有着特殊或独特的性质。
《扣角》的繁体字为「扣角」。
在古时候,「扣角」的字形略有变化,如《说文解字》中写为「扣」与「角」的组合。
1. 他那执拗的性格,真是扣角不易。
2. 那部电影扣角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
3. 这支曲子扣角的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角落、角度、半角、全角
独特、独具特色、特别
普通、平凡、一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