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撅起嘴唇。表示愤怒和怨恨。《韩非子·守道》:“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而无嗔目切齿倾取之患;人臣垂拱於金城之内,而无扼腕聚脣嗟唶之祸。”
“聚唇”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ù chún,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核心含义
指撅起嘴唇的动作,通常用来表示愤怒、怨恨 的情绪。这一解释在《韩非子·守道》中有明确记载:“人臣垂拱於金城之内,而无扼腕聚脣嗟唶之祸”,说明该词具有古典文献依据。
动作与情感关联
通过嘴唇的形态变化(如撅起)传递负面情绪,类似于现代汉语中“撇嘴”的动作,但情感更强烈,多用于描述隐忍的愤怒或不满。
文献来源
最早见于《韩非子》,属于文言用法,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或历史文本中可能作为典故出现。
近义词与场景
可与“扼腕”“嗟唶”等词连用(如《韩非子》原文),形容人在压抑状态下的愤懑表现,常见于描述君臣关系、权力斗争等严肃语境。
如需进一步探讨古文中的情绪表达,可参考《韩非子》相关篇章。
《聚唇》是一个词语,意思是嘴唇紧闭或合拢的样子。它常常用来形容人群中安静或拒绝说话的状态。
《聚唇》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口”。根据拆分,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聚唇》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形容人们嘴唇闭合的情景。它常常用于描述人们安静或不愿开口的状态。
《聚唇》的繁体字为「聚唇」。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聚唇」可以写作「聚脣」。这个写法强调了嘴唇紧闭或合拢的形象。
1. 会议室里聚唇无言,大家陷入了沉默。
2. 她不愿透露太多信息,聚唇不语。
3. 在课堂上,学生们聚唇凝神聆听老师的讲解。
1. 聚众(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群)
2. 唇齿(指嘴唇和牙齿,用来形容语音的发声和发音)
3. 唇舌(指口腔中的嘴唇和舌头,是发音的重要器官)
静默、闭口、默不作声
开口、畅谈、言辞流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