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师》:“师出以律。” 孔颖达 疏:“律,法也……师出之时,当须以其法制整齐之,故云‘师出以律’也。”后以“出律”谓军队纪律严明。 宋 王禹偁 《拟侯君集平高昌纪功碑》序:“顾兹蠢尔之徒,动我赫斯之怒。皇上諮询百辟,缮理六军,将兴出律之师,爰择徂征之将。”
"出律"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其释义和用法具有权威词典依据:
一、本义:音律失准或越出常轨 指声音不符合音律规范或超出常规节奏。此义项源自古代音乐术语,强调对既定韵律规则的偏离。
来源依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卷第678页明确收录该义项,释义为"不合音律"。
二、引申义:违反规则或法度 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其引申义,指行为、言语等违背既定规则、法律或道德准则。常见于法律、文学批评及日常规范语境。
来源依据: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189页将"出律"释作"违反规定;越出常轨",例证如"行为出律"。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修订版)第215页指出其古义延伸至"僭越法度",如《后汉书》注疏中"行事出律"即指逾越法制。
典型用例补充: 在诗词格律分析中,"出律"特指诗句违反平仄规则(如五言诗二四字平仄失对),这一专业用法见于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09年)第三章。
“出律”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在诗词创作中违反平仄、对仗等格律规则。常见于近体诗(如律诗、绝句)和对联创作,要求严格遵守声调搭配和结构工整,否则会被视为“出律”或“犯拗”。例如:
这类用法源于唐宋以后逐渐形成的诗词格律体系,与早期《诗经》的自由韵律不同。
此义项源自《易经·师卦》的“师出以律”,指军队出征需用法度约束,保持纪律严明。例如:
注意两种含义的语境差异,避免混淆。如需进一步探究诗词格律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易经》或唐宋诗词研究文献。
闇行跋勒国逼骨兵府冰舞簸飏猜灯漕卒瀍涧搀拽朝路承宠承学春幌搓磨都车恩知飞龙廐肥皂泡风向器凤子分裾宫斗构巢钩云诡图贵治海波不惊夹谷缄嘿讦忤井冈山会师晋晋然诀绝撅天扑地锯匠峻崄阃宇磊佹连洏凛栗罗织鸣噪木梗人喷香兽契家罄然曲恕入甲上课钐利升勺饰治硕贤四世同堂屠子蓶扈纹风不动崄些儿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