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托空言的意思、徒托空言的详细解释
徒托空言的解释
[jaw but do nothing;make empty promises;blow bubbles] 光有满嘴空谈,不办实事
详细解释
谓只说空话而不实行。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明 章懋 《廷对策》:“然陛下之志如此,岂徒托诸空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那一班读书先生,倒成了徒托空言了。”亦作“ 徒託空言 ”。《文明小史》第四六回:“我在西报上,看见这种议论,也不止一次了,耳朵里闹闹吵吵,也有两三年了,光景是徒託空言罢?”
词语分解
- 徒的解释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 只;仅仅:家徒四壁。 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党徒。 人(多指坏人):匪徒。暴
- 空言的解释 .谓不切实际的话。《吕氏春秋·知度》:“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説。” 晋 卢谌 《览古》诗:“ 秦 人来求市,厥价徒空言。” 鲁迅 《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
专业解析
徒托空言是一个具有批判意味的成语,形容只停留在口头承诺或空泛的议论上,而没有实际行动或具体措施。其核心在于强调言行不一、缺乏实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基本释义
- 徒 (tú): 表示“仅仅”、“只是”、“白白地”,强调行为的无效或空泛性。
- 托 (tuō): 本意为“寄托”、“依托”,这里引申为“推托”、“假借”、“凭借”。
- 空言 (kōng yán): 指空洞的、不切实际的言论、诺言或理论。
- 整体含义: 仅仅凭借或寄托于空洞的言论。指只是嘴上说说,开空头支票,或者发表一些不切实际、无法落实的议论,却没有采取任何与之相匹配的实际行动来兑现或证明。它批评的是光说不练、缺乏实干精神的行为或态度。
二、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典籍,体现了对言而无信或空谈误事的批判传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在自序中提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虽然未直接使用“徒托空言”四字,但“空言”的概念及其与实际行动(“行事”)的对比已非常明确,表达了反对空谈、主张务实记载历史的思想。这是该成语重要的思想源头。
- 《东周列国志》:在描述历史人物言行时,常有类似意境的表达,强化了该成语的语义。后世文人学者在论述中常引用或化用此意,逐渐凝练为固定成语“徒托空言”。
三、语法结构与用法
- 结构: 偏正式结构。“徒”作状语修饰“托”,“空言”是“托”的宾语。
- 词性: 动词性短语,在句中常作谓语、宾语或定语。
- 典型用法:
- 作谓语:批评某人或某事只是空谈。例:他的承诺不过是徒托空言,从未兑现。
- 作宾语:指出某种行为或现象的本质。例: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徒托空言。
- 作定语:修饰某种言论或承诺的性质。例:那些徒托空言的计划最终都流产了。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 空头支票: 比喻不能实现的诺言或保证。
- 纸上谈兵: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 坐而论道: 原指坐着谈论道理,后泛指空谈大道理而不行动。
- 口惠而实不至: 口头上许给人好处,实际上并无实惠。
- 反义词:
- 言行一致: 说的和做的一样。
- 身体力行: 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 脚踏实地: 比喻做事踏实认真,实事求是。
- 说到做到: 表示信守承诺,付诸行动。
五、应用场景与警示意义
“徒托空言”常用于以下情境:
- 批评失信行为: 指责他人许下诺言却无意或无力兑现。
- 反对空谈理论: 批评脱离实际、缺乏操作性的空泛议论或计划。
- 自我警示: 提醒自己或他人要言行一致,避免只说不做。
- 评价政策或方案: 质疑那些缺乏实施细则和资源保障,仅停留在口号层面的政策或方案。
其警示意义在于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和诚信的价值。它提醒人们,任何美好的构想或承诺,如果没有实际行动作为支撑,最终都只是虚幻的泡影,无法产生真正的价值,甚至会损害信誉。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社会治理、商业合作等各个领域,都应避免“徒托空言”,追求“言必信,行必果”。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2010).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权威词典释义来源)
- 司马迁. (西汉). 《史记·太史公自序》. (典故出处来源)
- 成语大辞典编委会. (2018). 《中华成语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成语详解与应用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20).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现代用法与释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徒托空言”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仅仅把希望寄托在空泛的言论上,却缺乏实际行动。比喻只说不做,或空谈理论而不付诸实践。
二、出处与典故
源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孔子所言:“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意为“与其空谈道理,不如通过具体行动来体现”。司马迁借此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三、用法特点
- 语法结构:动宾式,通常作谓语,含贬义。
- 感情色彩:中性偏批评,多用于指责言行不一的行为。
- 常见搭配:常与“光说不练”“纸上谈兵”等词义相近的表述关联。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坐而论道、徒陈空文、空言虚语。
- 反义词: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言出必行。
五、例句参考
- 环保议题若只停留在口号上,便是徒托空言。
- 历史典故中,许多失败案例皆因决策者徒托空言而缺乏实际部署。
提示:此成语提醒人们重视行动力,避免空谈误事。如需更多案例或拓展学习,可参考《史记》相关篇章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百草霜宝葫芦的秘密宝莲把蟹陛兵冰排子揣骨纯洁初岁待举帝国都録法兰西人非凡官伯官瘾固壁龟孙孩儿菊号嗄滈滈何足为奇黄桑棍湖广熟,天下足卉汨诲音觳束鉴微间隙静尽老婆禅敛臂离不开列祖列宗隶体龙鹏露车冒险家年事已高年侄葩藻繦至绮罗丛上白蛇解贳器店矢石之难首冠坛社腾陵调养题柱铜虎铜龙门投亲晚叶文君无舌显学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