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郊次的意思、郊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郊次的解释

谓出居郊外。《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伯 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铭》:“﹝夫人 李氏 ﹞卿相之门,贤才之室,霜露先侵,策封郊次。”《明史·史可法传》:“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讐之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郊次是汉语中由"郊"和"次"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城邑外围的临时驻留场所。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馈之饩,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郑人怒,请击之。子产曰:'诸卿欲战,孤将与焉。若不战而还,何施之为?'退三十里而许之盟。还,及郊,次,乃盟",其中"郊次"即指郑国军队在城郊驻扎的临时营地。

从构词法分析,"郊"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距国百里为郊",特指古代城郭之外的区域;"次"在《尔雅·释诂》中训为"舍也",表示临时驻扎的处所。二者结合形成的"郊次",既保留地理方位的空间概念,又蕴含时间维度的临时属性,常用来描述军队驻扎、使节暂居或祭祀准备等场景。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呈现三层含义:其一指具体的地理位置,如《资治通鉴》载"唐军郊次以待";其二表政治仪式空间,如《宋史·礼志》记载祭天前需"先宿郊次";其三含战略防御意义,明代茅元仪《武备志》强调"立营郊次,可制先机"。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谓出行时止宿于郊外",这一定义既承古义又适应现代语境。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郊次"逐渐从军事术语扩展到文学意象,如宋代陆游《剑南诗稿》中"驻马郊次心悠然"的描写,赋予其闲适栖居的美学意蕴。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和古典文学赏析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郊次”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古籍出处

  1.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记载秦伯(秦穆公)“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描述其身着素服在郊外驻扎,面对军队哭泣的场景,体现礼仪与政治意义。
  2. 《明史·史可法传》
    提到“王宜素服郊次”,建议君主在郊外素服驻扎以表复仇决心,反映军事或仪式性用途。

用法特点

补充说明

该词无歧义,但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背后的政治、礼仪背景。若需进一步探讨古籍例句的深层含义,可参考《左传》《明史》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英层泉城门鱼殃驰术臭弹代匮低服高赞弓靴管勾瑰铄汉家呵道浣帛黄号嘉景检漏缄情叫做截指饥附饱飏稽缓经生畟然就正有道絶嵓科举制乐耽梁梠列食厘抉灵钩淩跨寐觉磨快烹鍊铺施清稗类钞跂伫仁强如泣如诉申祷生手誓社示意逝者如斯司马迁倘使屯居王灵丸熊微课文疯温律我思五纑巫山神女饷餫先灵闲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