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澣帛”。经过煮练染色的丝织品。多用作祭服。《礼记·礼运》:“衣其澣帛,醴醆以献。” 郑玄 注:“澣帛,练染以为祭服。”《孔子家语·问礼》:“衣其浣帛,醴醆以献。”
“浣帛”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浣帛”指经过煮练、染色处理的丝织品,多用于古代祭服制作。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礼运》:“衣其澣帛,醴醆以献。”郑玄注解为“练染以为祭服”,说明其与祭祀仪式的关联性。《孔子家语·问礼》中亦有类似记载。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出其具有比喻义,引申为“修身养性,涤除心灵污垢”。这种解释可能源于“浣”字本身的洗涤意象,但需注意:传统典籍中未见此引申用法,属于现代语境下的扩展理解。
建议需要更完整的古籍用例,可参考《礼记》郑玄注本或《孔子家语》。
浣帛(huàn bó),指洗涤手中的细软白绢,也用来比喻修整文章或敕令。
浣:水旁、寸 帛:巾、十、机
《庄子·南华经·告子》:“山木自寇,行寒者自盗,吾未见闺门开而不洁者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父诲之曰:‘殆哉!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哲人贤者君子之心,日浣其心;愚者众庶人之心,日濯其心。’岂众人之心哉?岂吾之心哉?其躬也察矣。’”可见“浣帛”一词最早出自庄子。
還箔
浣帛并不是古代的字,它的历史并不太长,所以在古时候并没有一种明确的汉字写法。
他用诗意的文笔浣帛了那篇文字。
浣衣、帛书、绢帛
洗净、清洗
脏污、不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