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意思、科举制的详细解释
科举制的解释
隋代以后各代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炀帝设进士科。唐代置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称制科,定期由吏部(后由礼部)主持的进士科为常科。宋代以后各朝的科举制只有进士科,考试都用儒家经义。明清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用八股格式,依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写文章。1905年废止。
词语分解
- 科的解释 科 ē 动植物的分类单位:狮子属于猫科。槐树是豆科。 机关内部组织的划分:科室。财务科。 学术或专业的类别:科目。学科。文科。外科。 古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科举。科甲。科第。登科。 判定
专业解析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选官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历时1300余年。其核心特征为"分科举人",考生通过县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核,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录用标准。
从制度架构看,科举分为三级四试:
- 童试:包含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合格者称"生员"(秀才)
- 乡试:省级考试,中榜者为举人,首名称"解元"
- 会试:中央礼部主持,录取"贡士",首名称"会元"
- 殿试:皇帝亲试,确定进士排名,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唐代设进士、明经等常科与制科,宋代确立三年一考,明清形成"八股文"固定文体。这一制度打破了世族垄断,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据《新唐书》记载,唐代宰相中进士出身者占比58.4%。
权威研究显示,科举制对东亚汉字文化圈影响深远,朝鲜半岛958年仿唐制建立科举,越南1075年开科取士,日本虽未正式采用,但通过遣唐使吸收了相关制度理念。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奏请立停科举,标志着这一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终结。
网络扩展解释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具有以下核心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定义与起源
科举制以分科考试为核心,允许考生通过自主报名(“投牀自进”)参与选拔,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世袭的垄断。创立于隋朝:
- 隋文帝设进士科(雏形)
- 隋炀帝正式确立科举制度
- 唐朝完善为包括明经、进士等科目的体系
二、考试体系(明清成熟期)
- 童试:基础资格考试,包含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录取者称秀才(具备参加乡试资格)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秋八月),中试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 会试:京城礼部主持(春二月),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 殿试: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录取,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统称进士
三、历史影响
- 社会流动: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阶层跨越
- 文化塑造:形成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考试内容,推动士大夫阶层发展
- 制度延续:从隋至清(605-1905年)沿用1300余年,为古代世界最长寿的人才选拔制度
四、局限与终结
明清时期逐渐僵化(八股文盛行),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其公平选拔理念对现代公务员制度仍有深远影响。
注:若需更详细考试流程或各朝代差异,可参考、3、12中的分级考试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矮垛垛把定拜把子百花醴贝甲摽冠剥床伯功藏彄成己成物敕勒出言成章慈明无双饵松非间風和日美广解故书姑徇含诟鉴詧坚忍不拔家至人说结仇旌甄剧敌力不自胜猎马棂星流誉緑云马缨木星上行南窗难亏彭韦平均值铺垫侵袭起尸虬驾入合尚气烧料设国摄念螫刺试铨水步水丘祀社私秩松节腾颊贴染颓竞袜子先回骁猾泻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