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书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皇朝製作,稍以己意列其指归,析类分门,总为一集,庶千载简帙之废兴,百氏编摩之得失,一日可以尽其大都。” 明 何景明 《嗤盗文》:“箱委简帙,狼籍江隅。持我衣服,犹存其书。”
(2).书卷;书页。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谨献杂文、时务策两编,其传缮不谨,其简帙大小不均齐, 巩 贫故也。” 明 李贽 《答焦漪园书》:“年来有书三种,惟此一种繫千百年是非,人更八百,简帙亦繁,计不止二千叶矣。”
“简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书籍的整体或装帧形式
该词由“简”(古代书写材料)和“帙”(书套、封套)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用简编成的书册”或“书籍的封装形式”。例如明代胡应麟提到书籍编纂时用“千载简帙之废兴”来指代典籍的流传与整理。
代指书卷或书页
宋代曾巩在《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中自谦所献文章“简帙大小不均齐”,即指书页装订不够工整;明代李贽亦用“简帙亦繁”形容书籍篇幅浩大。
“简帙”属于文言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如需更详尽的古籍例证,可参考《少室山房笔丛》《李贽文集》等原文。
《简帙》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简化的书籍”,通常用来形容篇幅较短、内容简要的书籍。
《简帙》由“简”和“帙”两个字组成。
“简”字的部首是“竹”,由8个笔画构成。
“帙”字的部首是“巾”,由11个笔画构成。
《简帙》一词的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化。它最早见于《后汉书·纪传下·窦唐传》:“记述为简帙,记得多,著作之道也。”
在繁体字中,“简”字的写法为「簡」,由竹和JC组合,保留了原本的形状和结构。
“帙”字的繁体写法为「帙」,同样保留了原本的形状和结构。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
“简”字在古代写法中,竖立的竹部分常常写得直而正,而且由上至下会有一些横向的弯曲,更显得生动活泼。
“帙”字在古代写法中则由上至下依次是横、撇、捺、竖。
他写了一本《简帙》,很快就流传开来。
由于《简帙》一词本身已经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联合词,因此没有其他组词。
近义词包括:简化书籍、简易书、简单册、概括书。
反义词包括:详尽书籍、复杂书、繁琐册、详述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