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书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皇朝製作,稍以己意列其指归,析类分门,总为一集,庶千载简帙之废兴,百氏编摩之得失,一日可以尽其大都。” 明 何景明 《嗤盗文》:“箱委简帙,狼籍江隅。持我衣服,犹存其书。”
(2).书卷;书页。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谨献杂文、时务策两编,其传缮不谨,其简帙大小不均齐, 巩 贫故也。” 明 李贽 《答焦漪园书》:“年来有书三种,惟此一种繫千百年是非,人更八百,简帙亦繁,计不止二千叶矣。”
简帙(jiǎn zh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主要与古代书籍的形制和承载方式相关:
“简”的释义
指古代书写用的狭长竹片或木片,是纸张普及前的主要书写材料。《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将“简”定义为“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或木片”。单片称“简”,多片编连成册即为“册”或“策”。
“帙”的释义
原指包书的布套,后引申为书籍的函套或卷册单位。《说文解字》释“帙”为“书衣也”,即书的封套。一帙通常包含十卷(或根据厚度灵活划分),用于保护与整理文献。
复合词“简帙”
结合二者,“简帙”字面指编连成册的竹简及其封装函套,强调古代文献的物质形态。如《辞源》释义:“简册,书函。古代书籍的代称。”
代指书籍或典籍
因简帙是古代知识的核心载体,该词常引申为文献、典籍的总称。例如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凡简帙之存者,无不搜剔。”此处即泛指存世古籍。
象征文化传承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简帙”承载着文明延续的象征意义。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以“简帙浩繁”形容文献积累之厚重,暗含对学术传统的敬畏。
收录“简帙”词条,释义为:“书籍;书卷。简,竹简;帙,书套。”并引清代文献为例证。
强调其双关性:既指具体竹简书册,亦抽象代指文化典籍。
《宋史·艺文志》载“诏分藏简帙于秘阁”,此处“简帙”即指宫廷藏书实体。
尽管竹简已被纸张取代,“简帙”仍作为典雅用语活跃于学术领域,尤其在古籍整理、文献学研究中,用以强调文本的历史物质性。其价值在于提醒人们关注知识载体演变对文明传播的影响,如学者李零在《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中指出:“简帙的形制直接关联先秦文本的生成逻辑。”
结论:简帙的核心含义聚焦于古代竹简书籍及其封装形式,由具体物质形态延伸为文化典籍的代称,是理解中华文献传承史的关键概念。其双重属性(物质载体/文化符号)在汉语词义系统中具有独特地位。
“简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书籍的整体或装帧形式
该词由“简”(古代书写材料)和“帙”(书套、封套)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用简编成的书册”或“书籍的封装形式”。例如明代胡应麟提到书籍编纂时用“千载简帙之废兴”来指代典籍的流传与整理。
代指书卷或书页
宋代曾巩在《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中自谦所献文章“简帙大小不均齐”,即指书页装订不够工整;明代李贽亦用“简帙亦繁”形容书籍篇幅浩大。
“简帙”属于文言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如需更详尽的古籍例证,可参考《少室山房笔丛》《李贽文集》等原文。
爱水案脉白席人罢手避世财费涔灂铲子钏镯春兰秋菊大辂椎轮德意迭謡罚赎肥遯付仗槁丧根据诟唧灌鬯惯于挂一漏万鼓胁祸近池鱼胡天胡地江盗煎憹几个近台揩油劳什骨子两市鸾衾密电码木杖拿粗夹细派送皮侯鎗鎗青莲道士顷时丘封攘掊枘凿方圆籭簁哨马圣谋使得十二指阳试铺树本鼠布疏音素帐田横岛头先外城相返小豪邪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