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胁的意思、鼓胁的详细解释
鼓胁的解释
亦作“ 鼓脇 ”。 1.拍击腋下。 宋 王令 《秋夜》诗:“秋夕不自晓,百虫齐一鸣。时节适使然,鼓胁亦有声。”
(2).鼓动威胁。 清 薛福成 《中兴叙略上》:“鼓脇徒众,舳艫蔽 江 东下,未浹月而 金陵 又告失陷矣。”
词语分解
- 鼓的解释 鼓 ǔ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鼓角(僶 )。大鼓。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高
- 胁的解释 胁 (脅) é 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胁下。 逼迫恐吓:胁迫。威胁。裹胁。胁持。胁从。 收敛:胁肩谄笑(收缩肩膀,强为媚悦之颜,形容谄媚人的丑态)。胁肩低眉(低三下四的样子)。胁肩累(噄 )足(形容
网络扩展解释
“鼓胁”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一、字面含义:拍击腋下
指物理上的动作,即用手拍打腋下部位。例如宋代王令在《秋夜》诗中写道:“鼓胁亦有声”,此处可能描述虫鸣时翅膀振动的声音,引申为自然界的声响。
二、引申含义:威胁恐吓
作为成语使用时,“鼓胁”指通过言语或行动威胁、恐吓他人以达到目的。例如清代薛福成在《中兴叙略上》中描述军事行动时提到“鼓脇徒众”,意为鼓动并威胁追随者。现代用法中,多指通过施压迫使对方妥协的行为。
补充说明:
- 词源结构:由“鼓”(鼓动)和“胁”(胁迫)组合,体现“以声势施压”的核心语义。
- 使用场景: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描述权力斗争、冲突等场景,现代口语中较少直接使用。
如需进一步查阅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查字典等工具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鼓胁这个词是指敲击鼓槌,使鼓皮产生共鸣的动作。拆分部首是革并有五个笔画,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乐器的演奏技巧。在繁体字中,鼓胁的写法为「鼓脅」。
据古代汉字演变,鼓胁的古时候写法是「鼓脅」。字形中的「脅」是指人体的肋骨,也引申为身体的侧面。这个字形结构形象地描绘了敲打鼓皮所产生的声音震动从鼓槌传到鼓身的过程。通过这个动作,演奏者能够发挥鼓的共鸣效果,产生更加浑厚、回响的音色。
例句:
1. 音乐家运用巧妙的鼓胁技巧,使鼓的声音更加生动有力。
2. 演奏家专注地敲击着鼓胁,鼓声在整个音乐厅中回荡。
组词:
1. 鼓槌:击打鼓身的乐器。
2. 鼓皮:覆盖在鼓身上的薄膜。
3. 鼓点:指鼓声的节奏。
近义词:
1. 敲击:击打。
2. 敲打:用力打。
反义词:
1. 平静:没有声音或动静。
2. 沉寂:寂静无声。
这些是关于鼓胁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写法、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