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簡帙的意思、簡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簡帙的解釋

(1).指書籍。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皇朝製作,稍以己意列其指歸,析類分門,總為一集,庶千載簡帙之廢興,百氏編摩之得失,一日可以盡其大都。” 明 何景明 《嗤盜文》:“箱委簡帙,狼籍江隅。持我衣服,猶存其書。”

(2).書卷;書頁。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一書》:“謹獻雜文、時務策兩編,其傳繕不謹,其簡帙大小不均齊, 鞏 貧故也。” 明 李贽 《答焦漪園書》:“年來有書三種,惟此一種繫千百年是非,人更八百,簡帙亦繁,計不止二千葉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簡帙(jiǎn zh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主要與古代書籍的形制和承載方式相關:


一、字源與本義

  1. “簡”的釋義

    指古代書寫用的狹長竹片或木片,是紙張普及前的主要書寫材料。《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将“簡”定義為“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或木片”。單片稱“簡”,多片編連成冊即為“冊”或“策”。

  2. “帙”的釋義

    原指包書的布套,後引申為書籍的函套或卷冊單位。《說文解字》釋“帙”為“書衣也”,即書的封套。一帙通常包含十卷(或根據厚度靈活劃分),用于保護與整理文獻。

  3. 複合詞“簡帙”

    結合二者,“簡帙”字面指編連成冊的竹簡及其封裝函套,強調古代文獻的物質形态。如《辭源》釋義:“簡冊,書函。古代書籍的代稱。”


二、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1. 代指書籍或典籍

    因簡帙是古代知識的核心載體,該詞常引申為文獻、典籍的總稱。例如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載:“凡簡帙之存者,無不搜剔。”此處即泛指存世古籍。

  2. 象征文化傳承

    在傳統文化語境中,“簡帙”承載着文明延續的象征意義。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以“簡帙浩繁”形容文獻積累之厚重,暗含對學術傳統的敬畏。


三、權威文獻佐證


四、現代使用與價值

盡管竹簡已被紙張取代,“簡帙”仍作為典雅用語活躍于學術領域,尤其在古籍整理、文獻學研究中,用以強調文本的曆史物質性。其價值在于提醒人們關注知識載體演變對文明傳播的影響,如學者李零在《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中指出:“簡帙的形制直接關聯先秦文本的生成邏輯。”


結論:簡帙的核心含義聚焦于古代竹簡書籍及其封裝形式,由具體物質形态延伸為文化典籍的代稱,是理解中華文獻傳承史的關鍵概念。其雙重屬性(物質載體/文化符號)在漢語詞義系統中具有獨特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簡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指書籍的整體或裝幀形式
    該詞由“簡”(古代書寫材料)和“帙”(書套、封套)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用簡編成的書冊”或“書籍的封裝形式”。例如明代胡應麟提到書籍編纂時用“千載簡帙之廢興”來指代典籍的流傳與整理。

  2. 代指書卷或書頁
    宋代曾鞏在《上歐陽學士第一書》中自謙所獻文章“簡帙大小不均齊”,即指書頁裝訂不夠工整;明代李贽亦用“簡帙亦繁”形容書籍篇幅浩大。

二、延伸理解

“簡帙”屬于文言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如需更詳盡的古籍例證,可參考《少室山房筆叢》《李贽文集》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媽傲不可長白當貝母本鄉本土表甥偪壤逼真部衆出公忘私次鱗道費鬥水活鱗鬥薮獨當一面耳食之論豪族橫棄畫翟昏醉加損階迎金谷園棘人娟嬛劇路空中書狂恠遼曠貍豆臨年臨事制變理虛論禅迷奪眸子目瞪舌挢幕覆虐行逆惡齧折飄翩品評七絕秋決入隊桑楊垧野折翅詩扇時晌太平天英望獲王役無適顯官險峙霄岫歇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