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髫龀的意思、髫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髫龀的解释

亦作“ 髫齓 ”。1.谓幼年。《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髫齓夙孤,不尽家训。”《晋书·司马遹传》:“既表髫齔,高明逸秀。” 唐 元稹 《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教自髫齓,成于冠婚。” 明 陆采 《怀香记·班师议婚》:“髫齔相知,天生恁般家室。” 张素 《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人生髫齔事,八6*九无遗忘。”

(2).指幼童。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一折:“便待要除根剪草絶了髫齔。” 清 龚自珍 《<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计口出钱,髫齔皆算。”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髫龀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髫龀”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境色彩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形和古代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字形释义

“髫”指孩童垂于额前的短发,《说文解字》注“髫,小儿垂结也”,特指3-8岁未束发的幼童发型;“龀”从齿从匕,《释名》释为“毁齿”,即儿童乳牙脱落、恒齿生长的生理阶段,通常指7-8岁。二字组合后,字面意义为“垂发换齿的年龄”。

二、文献引申义

在《后汉书·董卓传》中“髫龀之童”代指幼年群体,晋代陶渊明《祭从弟敬远文》以“髫龀丧母”暗喻童年丧亲的人生阶段。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多用于三类语境:

  1. 强调年龄特征(如《晋书·司马遹传》“髫龀聪慧”);
  2. 暗示人生阶段转折(如《魏书·山伟传》“髫龀居丧”);
  3. 作为时间参照(如《新唐书·选举志》载科举限制“非髫龀即学”)。

三、现代语言定位

该词属书面雅言,常见于历史研究、古文教学领域。当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列为“古代年龄称谓”词条,与“襁褓”“及笄”等构成汉语年龄表述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髫龀”是汉语中表示儿童幼年阶段的复合词,由“髫”和“龀”两个部分构成,具体解释如下:


  1. 指古代儿童垂下的短发,即“垂髫”。《说文解字》中提到“髫,小儿垂结也”,常与“龆”(儿童换牙)并用为“髫龆”,代指童年。例如《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即用“垂髫”指孩童。


  2. 本义为儿童换牙(乳齿脱落,恒齿长出)。古代文献记载,男孩八岁、女孩七岁进入换牙期,称为“始龀”。例如《说文解字》提到:“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合义:
“髫龀”结合了儿童的外貌特征(垂发)和生理标志(换牙),泛指幼年时期,约七八岁左右。例如《管子·小问》中“未龀不入军门”,即未到换牙年龄的儿童不得参军,侧面印证这一年龄划分。

用法:
常见于古文,如“髫龀之年”“髫龀之童”,强调童年的天真与稚嫩。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或文学性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朝裾成年古代赤县大放厥词典章制度帝号風流雲散芙蓉城感逝山阳跟踵管钥挂误古钱亥豕相望怳然颒沐活的儿火烧疮教首焦元既成事实解帖禁革进驻九灋啾哗吉云草爵韠困兽犹鬭老公祖酪素类列栗蓬龙泉鸾鹄卵民罗天大醮鸬杓蜜筒目擩耳染婆娑起舞袪除裙幅折帛沈切沈阳市水龙吟司史唐敖庆天禀通都巨邑头重橐甲束兵踠辔握雨携云沃洲鼯鼠技嚣外写鞚系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