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寒酸相。 清 蒋士铨 《鸣机夜课图记》:“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
“俭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和文献中存在细微差异,需结合具体用法理解:
核心含义
指言行简朴、不追求奢华的生活态度,由“俭”(节俭)和“色”(外表、品味)组合而成。例如:
“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此处强调母亲虽简朴却未显寒酸,体现节俭而不失体面。
延伸解释
权威辞典(如汉典、查字典)对“俭色”的解释存在差异,建议结合具体文献用例分析。例如,蒋士铨原文中的“未尝有俭色”实际表达“虽节俭却不显寒酸”,更贴近中性或褒义。
《俭色》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俭》是指节俭、节约,而《色》有颜色、外貌之意。因此,《俭色》指的是以简约朴实为美的态度和生活方式。
《俭色》拆分的部首和笔画分别为:
《俭》:部首为人,总笔画数为9。
《色》:部首为色,总笔画数为6。
《俭色》一词的来源较为普遍,既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品德和生活态度,也可以用于描述事物的外观和色彩。
《俭色》的繁体字为「儉色」。
在古时候,「俭」的写法为「儉」,「色」的写法保持不变。
1. 他的生活十分俭色,只购买必需品。
2. 这幅画以俭色为主题,显得朴素而又美丽。
1. 俭朴:即节俭朴实。
2. 品色:指态度或行为。
3. 色彩:指事物的颜色。
1. 简约:强调简单、朴实。
2. 朴素:强调原始、不加修饰。
3. 素雅:强调素净、雅致。
1. 奢华:与俭节相对,指过分富丽堂皇。
2. 虚浮:与朴实相对,指沉溺于表面的浮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