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贬绌的意思、贬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贬绌的解释

贬退,罢黜。絀,通“ 黜 ”。《韩诗外传》卷九:“天子闻之,必将贬絀吾君,危其社稷,絶其宗庙,是罪四也。”《宋史·太祖纪三》:“ 王全斌 入 蜀 ,贪恣杀降,虽有大功,即加贬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贬绌”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多用于描述古代官职变动或人物评价。从构词法分析,“贬”指降低、贬抑,《说文解字》释为“损也”;“绌”通“黜”,《礼记·王制》郑玄注称“绌,退也”。二字连用形成同义复词,强调通过降级或罢免的方式实施惩戒。

在具体语境中,“贬绌”可指两种行政处分:其一为官职贬降,即《资治通鉴》所述“坐事贬绌”的职务调整;其二为人才黜退,如《后汉书·皇后纪》记载“贬绌外戚”的政治举措。该词常见于史籍对官员考绩的记录,体现古代官僚体系的奖惩机制。

现代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第289页明确收录该词条,释义为:“贬斥;罢黜。”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第78页补充说明其常与“褒进”形成反义对举,反映古代人才选拔的双向机制。

网络扩展解释

“贬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贬绌”读作biǎn chù(非中的“zhì”),指贬退、罢黜,多用于古代官员的职位变动或评价,强调降低地位或权力。

二、详细解释

  1. 词义构成

    • 贬:指降低评价或职位,如“贬黜”“贬谪”;
    • 绌:通“黜”,意为罢免、排斥,如《宋史》中“贬绌”即指罢黜官员。
  2.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描述古代官员因过错或政治斗争被降职或革职。例如:

    《韩诗外传》卷九:“天子闻之,必将贬绌吾君,危其社稷。”
    《宋史·太祖纪三》:“王全斌入蜀,贪恣杀降,虽有大功,即加贬绌。”

三、常见混淆与补充

如需进一步查询例证或古籍原文,可参考《韩诗外传》《宋史》等文献(来源、4)。

别人正在浏览...

安顺龙宫罢黜百家不二门长谢承悦骀浩躭受倒披雕伪都座恩鱼额外废阙飞觞感怀狗脚挂眼寒蝇黑心肠横躏后土黄檗宗扈从虎节扈翌坚如磐石角袜贾孙积草屯粮稽诟禁从金遁卡奔塔利亚湾筐椟粮糒梁鼎两望辚藉旒纩骂坐冥隘冥资谬答培训中心泼寒启报青乌经少不更事慎审守捉税契银舒展俟分天疾头搭望阳瑕咎闲茶浪酒先春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