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arth]∶古代称大地
(2) [Houtu]∶土地神
河东后土。——《汉书·李广苏建传》
皇天后土
(1).对大地的尊称。《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2).泛指土地,泥土。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卜辰云窆,永寧后土。” 宋 司马光 《送邵兴宗之丹阳》诗:“赤日裂后土,万家如烘炉。”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四:“若蚯蚓者……食后土而饮黄泉。” 元 赵觐 《陈桧》诗:“理文俱左纽,后土自蟠根。”
(3).指土神或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坛。《周礼·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则先告后土。” 郑玄 注:“后土,土神也。”《礼记·檀弓上》:“君举而哭於后土。” 郑玄 注:“后土,社也。”《汉书·武帝纪》:“朕躬祭后土地祇,见光集于灵坛,一夜三烛。” 唐 张说 《大唐祀封禅颂》:“﹝陛下﹞前年祈后土,人获大穰。” 郭沫若 《女神·湘累》:“皇天在上,后土在下,这样的冤狱,要你们才知道呀!”
(4).田正。上古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杜预 注:“土为群物主,故称后也。” 汉 蔡邕 《陈留东昏库上里社碑》:“昔在圣帝,有五行之官,而 共工 子 勾龙 为后土。”
后土(hòu tǔ)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指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大地、孕育万物的女神,与主宰天界的“皇天”相对应,合称“皇天后土”。其神职包括:
参考文献
“后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多重含义的重要概念,综合不同来源可归纳为以下四类解释:
对大地的尊称与自然属性
后土最初是对土地的尊称,与“皇天”对应,形成“皇天后土”的固定搭配,代表天地宇宙的整体概念。其词义延伸为泛指土地或泥土,如《左传》记载“君履后土而戴皇天”,强调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道教神祇与神话形象
在道教体系中,后土被神化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位列“四御”之一,是执掌阴阳生育、万物生长的女神,被称为“大地之母”。民间传说中,其身份存在不同说法:一说为共工之子勾龙,另一说与大禹相关,但道教典籍明确其为女性神,与玉皇大帝共掌天地。
古代官职与职能
后土曾作为官职名称,负责管理土地事务。据《周礼》记载,此官职与农业、祭祀密切相关,属于上古时期的重要职位。
民间信仰与习俗应用
在丧葬文化中,后土被视为坟墓守护神,民间常在坟后设“后土”土堆或石碑,寓意防止水患侵扰墓地,并划分墓地界限。部分地区还将后土与土地神信仰结合,形成地方性祭祀传统。
争议与演变
关于后土的具体身份,历史记载存在分歧:早期文献多指向男性形象(如勾龙),而道教兴起后逐渐演变为女神,反映了从自然崇拜到宗教体系化的转变。现代语境中,“后土”更多用于文学或仪式场合,例如誓言“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情表》),体现其文化象征意义。
阿阇惨雨酸风儳道春妆辍哺斗力俄俄乏军兴方奇方外之人非犯分装高揖句萌冠絶国害海师虹陛红稻洪炉燎发侯牏花钿晦窒缣简家俗急三火四集约口分连营渌老籙图模古木绵碾磑聂斯脱利派排话炮舰辟支果莆田市遣释青龙轻文弃靸气听赇贿容舍埽灭山货蜃蛤生死予夺沈密寡言神牧食匕识机实用文贪垢踢荡渟泓武乐五月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