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守捉的意思、守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守捉的解释

(1). 唐 制,军队戍守之地,较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其下则有城有镇。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今又称既有巡院,请量閒剧留官吏於仓场,勾当要害守捉,少置人数,优恤粮料,严加把捉,如有漏失私盐等,并準条处分者。” 唐 元结 《奏色科率等状》:“臣一州当 岭 南三州之界,守捉四十餘处。”《新唐书·兵志》:“ 唐 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后世亦以泛称边防城堡。 元 王恽 《羽林万骑歌》:“羽林万骑驍且雄,守捉内外生阴风。”

(2).把守。《新五代史·死节传·王彦章》:“ 唐 兵攻 兖州 , 末帝 召 彦章 使守捉东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守捉是唐代边疆军事防御体系的专称,最初指边防驻军单位,后演变为兼具行政职能的军事机构。《新唐书·兵志》记载:“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说明其层级低于“军”而高于“镇”。该制度包含三层核心含义:

一、军事职能维度

  1. 驻防单位:作为千人级驻军据点,配备固定编制(如《通典》载每守捉置使1人、副使2人)
  2. 防御体系:构成“军-守捉-镇-戍”四级边防链条,负责要道驻守与敌情预警
  3. 治安管理:兼具捕盗、稽查商旅等地方治安职责

二、地理分布特征 主要设置在三大战略带:

  1. 西北防线:河西走廊设赤水、大斗等十二守捉
  2. 西南边陲:剑南道置柔远、平戎等守捉
  3. 北方边境:范阳节度使辖静塞、北平守捉

三、制度演变轨迹

  1. 萌芽期(618-712):太宗时期始设,武周时完善建制
  2. 鼎盛期(713-755):玄宗朝全国设56处,形成完整防御网
  3. 衰落期(756-907):安史之乱后逐渐虚级化
  4. 消亡期(907-960):五代宋初被“巡检司”制度取代

该制度终结于北宋军事改革,《资治通鉴·唐纪》胡三省注明确指出:“守捉之名,迨宋犹有存者,然其制废矣”。其历史价值体现在首创“军镇联防”体系,为后世卫所制度提供重要范式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守捉”一词的详细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现代用法两方面理解:

一、历史术语解释(核心含义)

指唐代边地的军事驻防单位,属于戍守体系中的基层建制:

  1. 层级划分:根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唐代戍边军队按规模分为「军、守捉、城、镇」四级,守捉是次于「军」的次级单位。
  2. 地理分布:主要设置在陇右道及西域地区(今甘肃、内蒙古西部、新疆一带),如玉门守捉、豆卢守捉等。
  3. 职能特点:负责要害地区的防御与治安,如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中提到守捉需“严加把捉”盐务走私。

二、现代引申含义

部分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意为「守住或捕捉住」:

三、二者关系辨析

历史术语与成语含义存在关联:唐代守捉的军事职能本身包含“镇守要害”与“缉拿巡查”的双重属性,现代用法可能由此引申而来,但需注意历史原义与文学引申的区别。

提示:如需具体唐代守捉地名案例,可参考中提到的张掖、白亭等守捉名称。

别人正在浏览...

扳桩相脚宝利抱头痛哭边扇畅销货称扬出火珠出来雌嘴篡虐粗声粗气达达刁顽棣棠放纵不拘烦气缝衣工人寡断桂棹寒凛凛鸿昧患惙惠赐毁面焦鬲假途家至户晓及第静念井税积玉堆金决挞开办龛虣戡殄旷快冷呵呵了期聊以卒岁例外谬悮辇乘盘子头破灭千里转饷取称群灵扰紊三叛神色不惊试席爽宕四川盆地松火诉状跳踯逷逷通会铜蓝图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