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禅宗派别之一。宗名取于 福建 福清 之 黄檗山 。 唐 贞元 五年, 正干禅师 传六祖 弘忍 之法,开创此山。 断际禅师 希运 住此,大振宗法。 希运 寂后, 临济 义玄 之门裔,大为繁兴。尔后, 黄檗 之道场与 临济 之宗风,一其盛衰,隆于 宋 ,废于 元 ,至 明 复兴。 崇祯 九年, 隐元 来住此山,中兴 黄檗 之道,后应 日本 僧人之请,于 南明 永历 八年东渡,在 日本 京都 建 黄檗山 万佛寺 ,遂为 日本 黄檗宗之祖。参见“ 临济宗 ”、“ 曹洞宗 ”。
黄檗宗是佛教禅宗的重要派别之一,其名称源于中国福建福清市的黄檗山。以下从起源、发展和教义特点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中国源流
黄檗宗始于唐代,贞元五年(789年)由正干禅师在福建黄檗山开创,传承六祖弘忍的禅宗法脉。断际禅师希运曾在此弘法,推动临济宗义玄一脉的兴盛,因此黄檗宗与临济宗关系密切,历史上常共兴衰。明代隐元禅师复兴黄檗山,成为中兴祖师。
传入日本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在京都创建万福寺,确立日本黄檗宗。明治时期(1876年),日本政府正式承认其为独立禅宗派别,与临济宗、曹洞宗并称日本禅宗三大流派。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或中日交流脉络,可参考《黄檗事典》等权威文献。
黄檗宗是指中国佛教宗派之一,起源于中国宋代。它的名称中的黄檗二字可以拆分成黄和檗两个部分,分别写作黄木偏旁和白果偏旁,分别有木和果两个部首。
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黄檗一词来源于唐代间僧人宗智收集的檀林诗集,其中一篇名为《石门檗谷集》。宗智创办的宝华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门前有黄色的石门,因此该寺被称为黄檗寺,后来其创办的宗派也被称为黄檗宗。
黄檗宗在繁体字中是黃檗宗的写法,主要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使用。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比如《康熙字典》中的字形和现在的字形有一些差别,黄檗一词也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以下是一个示例的例句:“黄檗宗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宗派。”在这句话中,黄檗宗指的是佛教领域的一个宗派。
与黄檗宗相关的组词有黄檗寺、黄檗山、黄檗禅师等。近义词有禅宗、洞山宗、禅宗五山等,这些词都是指佛教的不同流派和宗派。反义词则是指其他宗派和教派,如华严宗、净土宗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