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垂旒与黈纩为饰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视听。 南朝 梁 任昉 《为萧扬州荐士表》:“伏惟陛下道隐旒纊,信充符璽。” 唐 欧阳詹 《吊汉武帝文》:“爱深宫秘殿者,可以垂旒纊;好青山緑水者,可以栖江湖。” 清 顾炎武 《京师作》诗:“其内廓乾清,至尊儼旒纊。”
(2).借称帝王。 唐 李尚一 《开业寺碑》:“遂能上闻旒纊,光动丝纶。”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旒纊释南顾,戈甲濯银潢。”
“旒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帝王或与其相关的象征物,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分析。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例证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古典文集如《昭明文选》等。
《旒纩》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古代官员佩戴的衣帽饰物。该词的拆分部首为日并纟,总共包含了11个笔画。
《旒纩》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在古代,官员佩戴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衣帽饰物可以展示其不同的官阶和身份。旒纩就是这些衣帽饰物的总称。
在繁体字中,旒纩使用「旒續」来表示。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旒纩的古代写法为「㠯穛」,其中㠯表示头发披散的样子,穛表示衣帽。这种写法是早期汉字的一种变体样式。
1. 古代官员佩戴的旒纩,彰显了其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2. 在古代,佩戴旒纩是官员们的特权之一。
旒风、纩缨、簪缨、赤纩、黄纩
冠带、帽缨、权冠、冠服
平庸、普通、无装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