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阙的意思、废阙的详细解释
废阙的解释
(1).指缺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儻削此文,颇成废闕。” 明 文徵明 《叙备遗录》:“惟是统纪不立,史事废闕,实非细故。” 陈垣 《史讳举例》:“近代以来,两字兼避,废闕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
(2).丧失。
词语分解
- 废的解释 废 (廢) è 停止,不再使用:废弛(应该施行而不施行)。废除。废黜(罢免,革除)。废帝(被废黜的皇帝)。废弃。废止。废置。因噎废食。 没有用的,失去效用的:废话。废品。废墟(受到破坏之后变成荒芜的地
- 阙的解释 阙 (闕) è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阙。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阙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京城,宫殿:“城阙辅三秦”。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阙。 豁口,空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专业解析
废阙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废”与“阙”二字组合而成,需从构词、本义及引申义分述:
一、单字本义
-
废(廢)
- 本义:指倒塌、荒弃。《说文解字》:“废,屋顿也。”引申为停止、废弃。
- 例证:如《论语·微子》中“废中权”,指舍弃常规而权宜行事。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
-
阙(闕)
- 本义:原指宫门前两侧的高台或城门,后引申为缺失、过失。《说文解字》:“阙,门观也。”
- 例证: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此处“阙”意为损害。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复合词“废阙”释义
核心含义:指制度、礼法、职责等被废弃或缺失的状态,强调原有规范因荒疏或破坏而失效。
- 典例:
- 礼法荒废:如《后汉书·曹褒传》载“汉礼废阙”,指汉代礼制因战乱而失传。
来源:《后汉书》卷六十五,中华书局点校本。
- 职责缺失: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称“官制废阙”,批评官职体系未能有效运作。
来源:《王文公文集》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
三、引申与文化内涵
- 制度性失效:多用于描述典章、律令因长期无人遵循而形同虚设,如“礼乐废阙”(《隋书·音乐志》)。
- 道德缺失:儒家语境中暗含对伦理秩序崩坏的批判,如朱熹《论语集注》注“废中权”时强调“权”需合义,否则流于“废阙”。
来源:《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现代使用与辨析
现代汉语中,“废阙”属书面语,多见于历史或学术文本。需区别于近义词:
- “废弛”:强调因懈怠而松弛(如纪律废弛)。
- “阙失”:侧重客观存在的疏漏(如文献阙失)。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废阙”凝结了制度荒废与规范缺失的双重语义,是观察传统社会秩序变迁的关键词,其使用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以精准达意。
网络扩展解释
“废阙”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èi quē/què,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由“废”和“阙”两字构成:
- 废:指废弃、废止,如制度、职位等被取消。
- 阙:通“缺”,表示空缺、缺失,或指未完善之处。
组合后,该词多指因废止某事物导致空缺,或描述事物本身的缺漏、不完整状态。
二、详细解释
- 废止导致空缺
多用于描述制度、职务等被废除后形成的空缺。例如史籍记载“史事废阙”,即指历史记载因中断而缺失。
- 缺漏与丧失
可指文本、记录的遗漏(如“儻削此文,颇成废闕”),也引申为抽象事物的丧失,如权威性、功能的缺失。
三、用法与示例
- 文献用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用“废阙”强调删减文字会导致内容缺失;明代文徵明提到“统纪不立,史事废阙”,指历史记载的断层。
- 现代语境:多用于学术讨论或历史分析,如陈垣在《史讳举例》中批评避讳过度导致“废阙已多”。
四、注意
该词属书面用语,日常使用较少,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指向“废止空缺”或“内容缺漏”。
别人正在浏览...
爱景隘阻奥阃拔扈榜帖北渚诚切穿靴戴帽初级社打模糊淡宕躭翫丁赋恶人自有恶人磨番更拊膈刚暴干吕宫妓骨董铺郭舟瞽妪涸鲋得水何异恢论缄札鬋鬒狡幸家谕户晓介焉镜涵决腹狂风骤雨括刷蜡彩乐属邻家吹笛遛早纶竿卯酒面诤扭送弄舌刨根儿蚍蜉堞千叮万嘱轻重缓急齐暾果世雰实学台相天分惕惧亭匀铜斗儿家私我见陿隘现世现报校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