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阳的意思、望阳的详细解释
望阳的解释
见“ 望羊 ”。
词语分解
- 望的解释 望 à 看,往远处看:望见。眺望。张望。望尘莫及(喻远远落后)。望风捕影。 拜访:看望。拜望。探望。 希图,盼:期望。欲望。喜出望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望族。名望。声望。威望。 向,朝着:望东走。
- 阳的解释 阳 (陽) á 明亮。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二气。 指“太阳”:阳光。阳面。阳历。向阳。夕阳。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阳
专业解析
"望阳"是一个较为古雅且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词汇,其含义需要结合古代文献和方言用法来理解。根据可查证的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望阳"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
字面义:望着太阳 / 仰视太阳
- 释义: 这是最直接的字面意思,指抬头看向太阳的方向。
- 来源与用例:
- 东汉王充《论衡·说日》:"且夫置器於屋下,视屋下与望天,孰广?器在屋下,与屋俱圆;望天之视,与眇目之视,孰明?置器於庭,望天,则天小;夫天非小,远也。使天在庭,则庭大於天矣。方今天在南方,视日亦在南方,所谓望阳者,何也?" (此处"望阳"指望着太阳/天空)。
- 此义项在现代某些方言(如部分江淮官话)中仍有保留,表示"仰头"的动作。
-
通假/引申义:茫然、怅惘若失的样子
- 释义: 此义项较为罕见,是"望洋"或"望羊"的通假用法。"望洋"是一个连绵词(联绵词),形容抬头远视的样子,常引申为因惊奇或迷惑而茫然不知所措的神态。
- 来源与用例:
- 此义项主要源于对"望洋"一词的通假理解。"望洋"最早见于《庄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这里的"望洋"(或作"望羊"、"望阳"),唐·成玄英疏:"望洋,不分明也。水日相映,故望洋也。"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清]王先谦《庄子集解》:"《释文》'望'作'盳',云'盳洋'犹'望羊',仰视貌。" 虽然"望阳"在《庄子》通行本中写作"望洋",但古籍中通假现象常见,"望阳"可视为其异写形式之一,表达相同的茫然远视之意。
- 现代部分方言或特定语境下,也可能用"望阳"来形容人发呆、出神、茫然的样子,即由此引申而来。
"望阳"一词的核心含义与其字面"望着太阳"(仰视)的动作密切相关。其最主要的用法是表示抬头看(太阳或天空)的动作。在特定的古籍通假语境下,它也可以等同于"望洋",表示抬头远视时那种茫然若失、迷惑不解的神态。后者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主要保留在方言或对古语的引用中。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网络扩展解释
“望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文献和权威词典综合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望阳”同“望羊”“望洋”“望佯”,表示仰视或远视的样子。例如:
- 《庄子·秋水》中“望洋向若而叹”的“望洋”,陆德明释文引崔撰注:“犹望羊,仰视貌。”。
- 《晏子春秋》中“杜扃望羊待于朝”描述了一种远望的姿态。
二、权威词典释义
- 沪江词典(极高权威性)明确指出“望阳”即“望羊”,意为仰视貌。
- 汉典(极高权威性)同样解释为“见‘望羊’”,并标注其拼音为“wàng yáng”。
三、其他相关说明
- 近义词:望洋、望佯。
- 文献用例:多用于形容人抬头远望或迷茫时的神态,如《庄子》中河伯面对大海的感叹。
- 现代用法: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古籍或成语引用。
四、与人名“望阳”的区别
需注意,“望阳”作为人名时(如),含义与古汉语不同,通常取“望”的“希望”和“阳”的“光明”之义,寓意积极向上。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别人正在浏览...
弊端不拘形迹步虚棎子臣伏雏鬘淳母骴禁辞严谊正粗缞斩大民族主义大撒手断层杜邮之戮发横财放目废罢奋不顾生锋芒符伍憨声憨气汉书旱云黑轓呼噜噜加估谏官较短比长交忿寄生囊恪懃倥偬醂柿辣茄垒壁雷驰里吏禄星緑玉树马表枚别面谢木本植物内寄生烹灭祇令轻车减从齐奴物耆寿囷廪囷簏少庶子折秤说人家条例司媮嫷瓦术乌斯怀亚乌咽弦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