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降的俘虏。《新唐书·突厥传上》:“ 突厥 扰中国久,今天丧之,非慕义自归,请悉籍降俘,内 兗 豫 闲处,使习耕织,百万之虏,可化为 齐 人,是中国有加户,而漠北遂空也。”
“降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搜索结果解析如下:
“降俘”指投降的俘虏,即战争中主动归降的敌方人员。该词由“降”(投降)和“俘”(俘虏)组合而成,强调俘虏的归顺属性。
该词最早见于《新唐书·突厥传上》,记载唐朝对突厥降俘的安置策略:
“突厥扰中国久,今天丧之,非慕义自归,请悉籍降俘,内兖豫闲处,使习耕织,百万之虏,可化为齐人...”
这段文字反映了唐代将突厥降俘迁至中原地区进行农耕同化的政策。
与普通“俘虏”的区别在于强调主动投降属性,这类人员往往能获得区别于普通战俘的待遇,如唐代对突厥降俘实施屯田政策即为例证。
“降俘”一词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可以解读为“降”和“俘”。这个词表示被俘虏者向对方投降或被迫投降并成为俘虏的行为。
“降”字的部首是“阜”,总共有8画;“俘”字的部首是“人”,总共有10画。
“降俘”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和历史记载,用来描述战争中敌人被迫投降并成为俘虏的情况。在繁体字中,“降”字和“俘”字的形状和简体字相似。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变化。然而,“降”和“俘”这两个字的基本形状与今天的写法基本相同,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区别。
1. 在战争中,敌军被迫降俘。
2. 部队蓄意撤退以避免成为俘虏。
- 降伏
- 俘虏
- 投降
- 战俘
- 降落伞
- 俘获
- 捕获
- 战胜
- 征服
- 释放
- 解放
- 脱险
- 撤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