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rip]∶比喻犯严重错误或堕落
一失足成千古恨
(2) [slip]∶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失足落水
(1).谓举止不庄重。《礼记·表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孔颖达 疏:“不失此足之容仪而作夸毗进退於众人也。”
(2).不慎跌倒;足未站稳。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误掇恶名》:“ 杨篆 员外, 乾符 中佐 永寧 刘丞相 淮南 幕,因游 江 失足坠水。”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少年遑遽,极力挤之, 孙 猝不及防,失足坠岩下。” 郭小川 《大海浩歌》:“我们的五班长,不慎失足落大海。”
(3).比喻堕落或犯严重错误。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少逢漂泊,偶尔失足于风尘。”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汤先生》:“少年儿宜使苦,苦则志定,将来不失足也。”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少奶奶:‘一失足成千古恨,女人走错了路,是不能原谅的。’”
"失足"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语义维度。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慎行》"失足而坠"的表述,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本义层面 指身体失去平衡导致的意外跌倒,如《汉典》引《醒世恒言》"失足落水"的用例。这种物理层面的失衡状态常见于古代文献对意外事件的记载。
二、伦理层面 引申为道德行为偏离正轨,明代《警世通言》已出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警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定义为"比喻人堕落或犯严重错误"。该语义在司法文书和道德训诫文本中高频出现。
三、职业语境 现代汉语中发展出特定领域含义,《新华词典》收录其"比喻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的用法,常见于安全生产、金融监管等专业领域的事故通报。
词源考证显示,该词的语义演变符合汉语单音节动词向抽象概念转化的普遍规律。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足者,所以立也,失则倾危",揭示了该词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隐喻路径。
“失足”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字面到引申逐步展开,具体解释如下:
字面意义
指行走时因疏忽或意外跌倒,例如“失足落水”。
如《唐摭言》中记载的“因游江失足坠水”即为此意。
比喻意义
比喻因疏忽、错误选择或行为不端导致严重后果,如堕落、犯罪等。例如“一失足成千古恨”。
举止不庄重
源自《礼记·表记》:“君子不失足于人”,强调行为需谨慎得体。
人生方向错误
明代文献提到“偶尔失足于风尘”,指因环境或选择失误陷入困境。现代语境中,也用于形容因态度或三观问题导致的重大错误。
网络延伸义
如“失足少女”代指因特殊原因误入歧途的女性,需注意此用法带有贬义色彩。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释义、现代用法及网络延伸,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出处或完整例句,可参考《礼记》、明代《金莲记》等文献。
保单背角奔趋便媚裁切疮疡打盘脚点洗喋喋不休独当恶骂恩怨方望诽戏肥衍風吹雨打覂轨風術奋竦粪治干鏚干佐隔顿工偻滚轧焊镴后身黄泉之下桓山之泣沪渎唿喇贾官奸乱奸命价位疾棃鯨浪老妈妈论儿酹地练实陵迫棉甲潘鬓成霜跷腿骑从犬儿上大人仕女图数白论黄岁漕锁细痰厥鞉音铁杆蒲托心突围五侯蜡烛遐度显善遐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