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裹蒸的意思、裹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裹蒸的解释

(1).食品名。一说即粽子。《南齐书·明帝纪》:“太官进御食,有裹蒸。”《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今之裹蒸,以餹和糯米,入香药、松子、胡桃仁等物,以竹籜裹而蒸之。” 唐 孙元晏 《咏史诗·齐明帝裹蒸》:“惜得裹蒸无用处,不如安霸取江山。” 明 王志坚 《表异录·饮食》:“《南史》‘大官进裹蒸’,今之角黍也。”

(2).包裹而蒸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蒸缹》:“裹蒸生鱼,方七寸准,又云五寸准。豉汁煮秫米如蒸熊。生薑、橘皮、胡芹、小蒜、盐,细切,熬糝,膏油涂箬,十字裹之。糝在上,復以糝屈牖篸之。”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裹蒸”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现代应用来分析: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解释:指用蒸汽或热气包裹物体,使其受热变软或熟化的过程。
  2. 传统食品:多指一种类似粽子的食物,以糯米、绿豆、松子等为馅料,用竹叶或冬叶包裹后蒸制而成。此说法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如《南齐书》记载其为御食贡品。

二、历史渊源

  1. 古代记载:北魏《齐民要术》提到“裹蒸生鱼”,指将食材包裹后蒸熟的烹饪方式。
  2. 文化象征:广东肇庆地区自古有春节包裹蒸的习俗,寓意“蒸蒸日上”,南北朝时已成御用贡品。

三、现代应用

  1. 地方特色:广东肇庆的“裹蒸粽”是代表性传统小吃,以冬叶包裹成枕头状,内含糯米、肥肉等,与端午粽在形状、用料上均有区别。
  2. 制作工艺:需经采摘冬叶、煮叶、包制、柴火蒸煮等多道工序,冬叶清香为特色。

四、相关争议

部分古籍(如《资治通鉴》)注疏认为裹蒸即粽子,但现代学者指出两者在叶材、形状上存在差异。


如需了解具体制作方法或文化故事,可参考肇庆地方民俗资料或《齐民要术》等古籍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裹蒸的意思

裹蒸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裹”和“蒸”两个字。裹蒸的意思是一种烹饪方式,指将食物用面粉、面皮等包裹后进行蒸煮。

拆分部首和笔画

裹的部首是衣,总共有十划。蒸的部首是艹,总共有十五划。

来源和繁体

裹蒸这个词语的来源比较难追溯,它是汉字组成的词语。在繁体字中,裹蒸的写法是「裹蒸」。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形态和现代有所不同。裹的古字形为「裹」,蒸的古字形为「蓥」。

例句

1. 妈妈用面粉将肉馅包裹起来,然后放入蒸锅里裹蒸。

2. 厨师将鱼肉用莲叶包裹,经过裹蒸后,鱼肉鲜嫩可口。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裹蒸包、裹蒸饺子、裹蒸蛋卷。

近义词:包蒸、裹蒸、窝蒸。

反义词:煎炸、煮炖。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