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莠的意思、藜莠的详细解释
藜莠的解释
藜和莠。泛指野草。《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 唐 杜甫 《枯棕》诗:“念尔形影乾,摧残没藜莠。” 宋 陆游 《泰州报恩光孝禅寺最吉祥殿碑》:“犹鬼啸狐嗥于藜莠瓦砾中。”
词语分解
- 藜的解释 藜 í 〔藜芦〕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花紫黑色,有毒,可入药。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嫩叶可吃。茎可以做拐杖(亦称“灰条菜”):藜仗。藜藿(指粗劣的饭菜)。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莠的解释 莠 ǒ 一年生草本植物,穗有毛,很像谷子,亦称“狗尾草”。 喻品质坏的,不好的人:良莠不齐。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藜莠”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藜”和“莠”两种植物名称组成,均指代田间杂草,引申为低劣、无价值的事物或品行不良之人。以下为详细解析:
1. 字义分解
- 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呈菱状卵形,茎直立,嫩叶可食,老茎可制拐杖。但因其生长迅速、侵占农田,《说文解字》称其“草之秽者”(来源:《说文解字》)。
- 莠:狗尾草,外形似谷子却无实,常混入禾苗中生长。《孟子·尽心下》提到“恶莠,恐其乱苗也”,强调其以假乱真之害(来源:《孟子》)。
2. 比喻与引申义
两者连用强化贬义,如:
- 自然物象:泛指杂草。唐代贾岛《送沈秀才下第东归》诗云“疾藜沙上荒,莠盛田中秋”,描绘荒芜景象(来源:《全唐诗》)。
- 社会批判:喻指庸才或小人。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批评“藜莠不除,嘉禾不植”,以杂草比喻朝中奸佞(来源:《读通鉴论》)。
3. 现代用法
当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讨论,强调对负面事物的排斥,如“文化藜莠”指低俗内容(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网络扩展解释
“藜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一、基本含义
- 字面指代:指两种常见的杂草,即“藜”(灰菜,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和“莠”(狗尾草,田间杂草),合称泛指野草。多见于描述荒芜环境或自然景象,如《礼记·月令》提到“藜莠蓬蒿并兴”,陆游碑文中“藜莠瓦砾”形容破败场景。
二、比喻含义
- 引申义:在文学与成语中,常比喻好坏混杂、难以分辨的情况,尤其指坏人混迹于良善之中。如《易经·系辞上》用“藜莠”象征杂乱无序,杜甫《枯棕》诗中“摧残没藜莠”暗喻良善被恶势力埋没。
三、文献用例
- 《礼记》:记载孟春时节若气候反常,会导致“藜莠”等杂草丛生,引发灾疫。
- 唐诗宋词:杜甫、陆游等诗人借“藜莠”表达对世态或环境的哀叹,赋予其情感色彩。
四、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藜莠”多用于书面语境,既可直指杂草,也可隐喻复杂环境中善恶难辨的现象,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指向。
(注:如需了解具体文献原文或更多诗词引用,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学作品集。)
别人正在浏览...
碍口暗藏杀机白雪别邸尺寸初眠辍己大调打交待胆石症大势点差颠当颠溺吊运短棹钝化丰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晷表含混黄胖摏年糕怙亲极冠凈办镜里观花蹶跃苦身焦思流宕理枉龙扇马游龙盘坫盘突筢子蒲海谴呵谯诃轻鸾麴行屈身容民石堠侍弄涮锅子束囊司陛肆募碳酸氢钠天覆地载听任提早荼炭瓦椀嵬崔小流氓哓舌狎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