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军官。《尉缭子·攻权》:“进退不豪,纵敌不禽,将吏士卒,动静一身。”《汉书·武五子传赞》:“ 秦 将吏外畔,贼臣内发,乱作萧墙,祸成 二世 。”
(2).泛指文武官员。《唐律·捕亡》:“将吏追捕罪人。” 长孙无忌 疏议:“将吏已受使追捕者,谓见任武官为将,文官为吏。”
“将吏”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将”和“吏”两个单字组成,主要在古代文献中使用,指代特定的官员群体。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将吏”指将领和官吏的合称,泛指武官和文官,尤指地方军政官员。
二、词源与典籍用例
历史语境
“将吏”常见于史书与政论,强调地方治理中军事与行政权力的结合。例如:
职能关联
古代地方常设“郡尉”(掌军事)与“郡守”(掌行政),二者合称“将吏”,共同负责区域防务与民政。如《后汉书》载:“州郡将吏,职在典兵。”
三、权威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为:“武将和文官。泛指文武官员。”引《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权遣将吏助之。”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注:此为词典官网,具体条目需查阅纸质或数据库版本)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为:“将领和官吏。古代多指地方军政长官。”引《资治通鉴》:“州县将吏,竞为苛暴以侵民。”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书出版(对应词典简介页)
四、语义演变
唐宋以后,“将吏”渐少用,职能分化为“军官”与“官吏”。现代汉语中,该词仅存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语境。
引用说明
“将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指向军事与行政领域的人员。以下是详细解释:
狭义解释
指军官,即军队中的将领或武官。例如《汉书》提到“秦将吏外畔”,这里的“将吏”特指军事指挥官。
广义解释
泛指文武官员,涵盖军事将领与行政官吏。如《三国演义》中“将吏皆呼万岁”,即包含文武两类官员。
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或讨论军政事务的语境,既可褒扬领导者的才干(如“将吏之能”),也可批评其不足(如“将吏失职”)。
“将吏”的读音为jiàng lì(“将”读第四声),需注意与“将领”等词区分。其核心特征在于文武职能的结合,反映了古代军政一体的治理模式。
暗幽幽百金之士拜疏拜帖匣北荒鼻窦必需不拜不约儿赤财物吃劳保敕命捶笞代庸达子都座顿放儿夫反驳翻更愤薄拂夺妇侍覆师寡仇灌沐鼓朄号然后手湖笔毁瓦画墁贾区假如加速金节绢幅抉瑕摘衅扣扉愧羞浪职露锋满登登媒衒面理啓会穹窿弃远诠明傻儿凹审合神情恍惚邃室宿命韬世讨檄通儒投到投石问路吾膝如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