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儒的意思、通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儒的解释

指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尉缭子·治本》:“野物不为牺牲,杂学不为通儒。”《后汉书·贾逵传》:“ 逵 所著经传义詁及论难百餘万言,又作诗、颂、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 宋 苏轼 《答试馆职人启》:“职在翰苑,当发策而莫辞,识匪通儒,惧品藻之不称。”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及 乾 嘉 之际,通儒辈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儒"是汉语中用于形容学识广博、贯通古今的儒学学者。根据《汉语大词典》的定义,该词特指"精通儒家经典且博通诸子百家学说的人",强调对传统学术体系的全方位掌握与融会贯通。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通"取《说文解字》"达也"之义,指贯通无碍;"儒"在《周礼·天官》中本指掌教化的术士,后专指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二字组合最早见于《后汉书·杜林传》,记载杜林"博洽多闻,时称通儒",确立了这个称谓的基本内涵。

在学术评价体系中,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通儒之学,必破门户之见",强调真正的通儒应超越学派界限,实现知识的整合创新。这种学术标准在乾嘉学派中得到充分体现,如钱大昕、戴震等学者既精研经学,又通晓天文历算,被公认为典型的通儒。

现代《辞海》将该词释义扩展为"指学识渊博的学者",突破儒家框架而泛指贯通多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大家。这种演变反映出汉语词汇在保持核心语义的同时,随着时代发展产生的外延拓展。

网络扩展解释

“通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内涵的词汇,以下从定义、词源、用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核心含义

指通晓儒家经典、学识渊博的学者,强调贯通经史、博古通今的学术造诣。其特点包括:

  1. 贯通性:不拘泥于单一学派,能融合多领域知识(、3)。
  2. 典范性:言行可作效法标准,如《后汉书》称贾逵“学者宗之”(、2)。

二、词源与历史背景

三、用法与语境

  1. 褒义色彩:常与“腐儒”对比,如《儒林外史》中“与其出进士,不如出通儒”体现对德行学问的推崇(、4)。
  2. 现代延伸:可用于形容贯通中西的学者,如造句“李朝世宗精通儒学”()。

四、相关概念

可通过[汉典]()或[沪江词典]()查阅更多古籍例证及近义辨析。

别人正在浏览...

暴处不顾一切察觉瞠愕诚至金开瞋目赤翟垂暮答抗丹辉点手莋脚凋残东坡竹度曲反戈非驳飞挝焚销富室寡爱豪县画幅监帅角跃解衵浄信纪事据称具官开爽科学口头话圹埌餽贽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马札密竹内师扭力天平拟奏佩青烹轘桥面乔坐衙亲娘驱催驱涌森蔚慎守世乐失联硕丽束胸祀姑弢藏讨还徒人现打不赊仙峰寺涎皮赖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