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蹋水”。1.临水;傍水。 唐 韩翃 《送监军李判官》诗:“踏水回金勒,看风试锦裘。” 唐 无名氏 《渔父·和张志和词》之十二:“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尊有酒,坐无毡,抛下渔竿踏水眠。” 唐 韩偓 《玩水禽》诗:“向阳眠处莎成毯,蹋水飞时浪作梯。”
(2).游泳方式之一。胸脯以上露出水面,两足在水下踩踏而行。《水浒后传》第十五回:“ 李逵 道:‘不消寻船,你跟我来。’牵着手,踏水行去,如登平地。”《三侠五义》第四九回:“见他仍然踏水奔至小船,脱了衣靠。”
(3).谓行走于水面。形容本领异常。《花月痕》第四八回:“那 淮南 北江左右官军,被妖妇驾云踏水,叫住就住,放行就行,恰似綫抽傀儡一般。”
(4).脚踏水车戽水。 宋 辛弃疾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词:“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旱已尝新,隔墙沽酒煑纤鳞。” 清 祝咸章 《踏车行》:“卖来卖去苦钱水,僱人踏水无昏晓。” 清 陈均 《踏车叹》:“雨少踏水入,雨多踏水出。” 高晓声 《流水汩汩》:“你们年轻人连水都没有踏过,真不知道踏水的苦。”
踏水的汉语词典释义
踏水 是汉语复合动词,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指游泳时直立踩水,通过双脚交替向下蹬水保持头部露出水面的动作。
示例:
“他水性极佳,能在深水中连续踏水半小时。”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中引申为“踏浪而行”,形容轻盈行走于水面,多见于诗词意象。
示例:
唐代李白《江上吟》:“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随波”暗含踏水意象)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古代指用脚踏水车灌溉农田的动作,属农事术语。
示例:
《天工开物·水利》:“江南水田,必藉水车,人踏其枢,水激而上。”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说明:因权威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未开放在线免费查阅,故无法提供直接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官方出版平台获取纸质/电子版词典原文核实。
“踏水”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临水、傍水
指靠近水域或在水边活动。例如唐诗中韩翃《送监军李判官》的“踏水回金勒,看风试锦裘”,描述骑马临水的场景。
游泳方式
一种特殊的游泳技巧,上半身露出水面,双脚在水下踩踏前行。如《水浒后传》中李逵“踏水行去,如登平地”的描写。
行走于水面
形容超凡的本领或技艺,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例如《花月痕》描述妖妇“驾云踏水”,展现神异能力。
脚踏水车戽水
指传统农事中通过人力踩踏水车来灌溉或排水,属于具体劳动行为。
其他引申含义:
在成语用法中,“踏水”可比喻行动不切实际,仅流于表面(如的“行动不实际”解释),但此义项多见于近现代引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用例及权威词典定义,若需更全面例证或不同来源分析,可参考汉典及古典文学原文。
败功膀子报录人奔轶绝尘辩囿不奈之何参照长袂骋射饬行虫白蜡存全德黑兰地动丁泠发炎非常之谋飞鹰走犬服采阜成亘屏寡力盥澣观化荒率幻沤恢恢有余回惑谏士椒桂解劝基祸金兰簿巨礼军伐坑衡亏心哭庙老衲灵棺论覈梅花帐藐躬民间故事摩诃池鸟革翬飞日曜日如花似玉生毋相见,死毋相哭食褐鸤枭石丈人黍醴梳枇宿恩听凭吴楚帆无渝无主后晓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