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中的一种异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境异》:“録民,膝不朽,埋之,百二十年化为人。”
録民(lù mín)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现属生僻用法,其核心含义指被官府登记在册的平民,强调其身份因官方记录而获得法律认可。以下从释义、用法及来源角度分述:
字义溯源
“録”通“录”,本义为记载、登记(《说文解字》:“録,金色也”,后引申为抄写、载入簿册);“民”即百姓。组合后指载入户籍或名册的平民,区别于未纳入官方管理的流民或隐户。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1卷,第137页);《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1283页)。
历史语境中的身份特征
在古代行政制度中,“録民”特指经官府造册登记、承担赋税徭役的合法居民。例如明代户籍制度要求“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皆登其名于册,谓之録民”(《明史·食货志》)。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録”字条)。
经典用例
《后汉书·百官志》载:“郡国岁因计吏上其録民”,指地方官府每年通过计吏上报在册民户数据,体现其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单位的属性。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2007年,第3623页)。
与现代词汇的关联
该词与现代“在编人口”“登记公民”概念部分重合,但更侧重行政记录的强制性,常见于法制史、户籍制度研究领域。
来源:汉典网(www.zdic.net),“録民”词条引《法学大辞典》。
需注意与“流民”“贱民”的区别: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编户齐民”条目)。
结论:“録民”是古代行政术语,指经官方登记承担赋役的平民,其释义需结合户籍制度史理解,现代汉语已罕用,多见于历史文献研究。
“録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特定解释,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分析:
“録民”指传说中的一种异人,属于古代神话或志怪文学中的特殊族群概念。该词由“録”和“民”组成,其中“録”可能为通假或特定用法,“民”泛指人群或族群。其核心含义与超自然特性相关。
“録民”是古代志怪传说中的神秘族群,其核心特征为身体不朽和转化能力,多见于唐代文献记载。研究此类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与现代语义混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酉阳杂俎》等原始文献。
巴干达人白驹冰屋炳晔裁缝铺才卿裁云翦水蝉联蚕绪秤长澄茄舂击寸蹏尺缣点染黩慢放臣風走恭承轨尘号嘶何范花花碌碌淮南小山蛟龙失水金郊金鸡消息紧腾腾迥漠九班鸠众绝地巨屦躨躨瓓玕潦雨冷节乐手里夫利涂乱岁鲁夫每度庙殿羃篱闹唤骈傍平夜乞丐青菁然诺审判长诗墨世途黍尺顺履殊赏似动现象头舱吐诉歪辣湘波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