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承的意思、禀承的详细解释
禀承的解释
[receive orders;take orders] 承受指示、旨意;听命
详细解释
亦作“禀承”。承受;听命。《南史·章昭达传》:“﹝ 陈武帝 ﹞频使 昭达 往 京口 稟承计画。”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臣﹞或未禀承,则於臣为耻,於朝廷无损。” 清 刘大櫆 《<严遥青诗集>序》:“后之学者,无所稟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金川之战》:“诸将无所稟承,率观望不前。”
词语分解
- 禀的解释 禀 ǐ 承受,生成的:禀性。禀赋。 指下对上报告:禀报。禀复。回禀。 笔画数:; 部首:示; 笔顺编号:
- 承的解释 承 é 在下面接受,托着:承重。承受。 担当,应允:承担。承当。承包。承做。承认。 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泽)。 继续,接联:继承。承平(指社会比较持久安定的局面)。承前启后。 顺从,迎合:奉
网络扩展解释
“禀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含义
- 拼音:bǐng chéng
- 核心意义:指接受、承受(指示、旨意或传统),强调对上级命令或前人智慧的遵从与继承。
详细解释
-
传统语境
古代多用于描述接受上级指令或继承前人意志。例如《南史·章昭达传》记载:“陈武帝谋讨王僧辩,令文帝还长城招聚兵众……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体现其“听命执行”的原始含义。
-
现代扩展
现代用法中,除“接受指示”外,还延伸至对文化、道德或传统的继承。如“禀承公司诚信服务的宗旨”,强调对核心理念的延续。
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军事、政治指令的传递(如《南史》记载)。
- 现代语境:常见于企业宗旨、文化传承等场景,如“禀承传统工艺”“禀承客户至上原则”。
相关说明
- 异体字:“禀承”与“秉承”通用,后者更常见于现代书面语。
- 结构:“禀”为上下结构,本义为报告;“承”为独体字,意为接受,组合后强化“遵从”含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现代用法差异,可参考《汉典》或《南史》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禀承
禀承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它表示继承、承担等含义。根据这个词的拆分,可以知道它的部首是示字旁,而它的笔画数是7。
禀承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汉语,其古时候的写法是「丕矢」。在繁体字中,「禀承」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改变。下面给出一个例句,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用法:
他禀承父亲的事业,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组词方面,与禀承有关的词汇有很多,比如禀赋、接禀、继承等等。此外,禀承的近义词包括承传、背负等,反义词则包括拒绝、推卸等。希望以上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