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禀承的意思、禀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禀承的解释

[receive orders;take orders] 承受指示、旨意;听命

详细解释

亦作“禀承”。承受;听命。《南史·章昭达传》:“﹝ 陈武帝 ﹞频使 昭达 往 京口 稟承计画。”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臣﹞或未禀承,则於臣为耻,於朝廷无损。” 清 刘大櫆 《<严遥青诗集>序》:“后之学者,无所稟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金川之战》:“诸将无所稟承,率观望不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禀承”是汉语中的动词,指接受、承受并遵照某种指令、传统或意志行事。该词由“禀”与“承”复合构成:“禀”本义为领受、禀告,含恭敬之意;“承”意为接受、延续,二者结合后强调对上级或既有规范的遵从与延续。

从词义演变的语言学角度分析,“禀承”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公文用语,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旨意的服从,如《后汉书·章帝纪》中“禀承旧章,修明礼乐”。现代汉语中,其含义扩展至对理念、文化传统的继承,例如“禀承家训”“禀承环保理念”等用法。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该词核心为“接受并依照(指示、原则等行动)”,强调行为主体的主动性。

在语法功能上,“禀承”常作为谓语动词,后接名词或短语作宾语,如“禀承宗旨”“禀承遗志”。与近义词“继承”相比,“禀承”更侧重对抽象原则的遵循,而非具体物质的传递。语料库数据显示,该词在正式文书、学术论述中的使用频率高于日常口语。

权威文献如《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指出,“禀承”存在异形词“秉承”,二者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均属规范词形,但“秉承”为推荐词形。这种语言现象反映了汉字形音义演变的复杂性。

网络扩展解释

“禀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含义


详细解释

  1. 传统语境
    古代多用于描述接受上级指令或继承前人意志。例如《南史·章昭达传》记载:“陈武帝谋讨王僧辩,令文帝还长城招聚兵众……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体现其“听命执行”的原始含义。

  2. 现代扩展
    现代用法中,除“接受指示”外,还延伸至对文化、道德或传统的继承。如“禀承公司诚信服务的宗旨”,强调对核心理念的延续。


使用场景


相关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现代用法差异,可参考《汉典》或《南史》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陵君阿主班媛贬夺裁度察今知古成性传国储驾醋海踧沑二弦焚柴赴告伏雨功能染料宫巷还去红踯躅怀清皇恩回归蕉衫戒程藉口芰荷九饤盘纠理九天九地聚敛浚涧磕瓜空腹便便诳呼蜡蒂历历可辨礼院龙孙媚曲磨洋工片断彯萧强韧前元轻颿洳湿散兵三朝五日丧氛塞耳盗钟深自砥砺使酒尸居龙见题署微子操温纶五行生胜夏桀向拓谢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