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抗霜寒。常用以比喻人品格高洁,坚贞不屈。 南朝 宋 谢惠连 《甘赋》:“嘉寒园之丽木,美独有此贞芳;质葳蕤而怀风,性耿介而凌霜。” 唐 李白 《鸣雁行》:“客居烟波寄 湘 吴 ,凌霜触雪毛体枯。” 清 吴定 《示诸生书》:“涧松所以能凌霜者,藏正气也;美玉所以能犯火者,畜至精也。” 杨朔 《寄亚非作家会议》:“收获完毕就该翻耕土壤,播种上凌霜傲雪的冬麦了。”
“凌霜”是汉语中具有丰富意象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面释义 “凌”字本义为“超越、高过”(《说文解字》释为“厯也,从仌朕声”),引申出“抵抗、不畏”的含义;“霜”指秋冬时节的水汽凝华现象。二字组合构成动宾结构,字面意为“跨越霜寒”,《辞海》将其注解为“冒霜雪而不凋零”。
二、文学象征 在诗词创作中多用于象征坚韧品格,如《艺文类聚》收录的汉代李尤《七叹》中“贞松隆冬而独秀,金玉凌霜而弥坚”,《全唐诗》中元稹《菊花》名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皆以凌霜意象赞美不畏艰险的精神。此用法被《汉语大词典》列为第二义项。
三、现实应用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命名与褒扬场景,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凌霜白茶”取意茶树耐寒特性,军事训练项目“凌霜行动”借指锤炼意志。此类用法在《现代汉语应用词典》中被归入比喻性动词范畴。
注:文献来源依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版)等权威辞书编纂,因版权限制无法提供网络链接,建议查阅实体辞书获取完整释义。
“凌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凌霜”字面指抵抗霜寒,常用于比喻人的高洁品格与坚贞不屈的精神。该词由“凌”(超越、抵御)和“霜”(寒冷环境)组成,强调在逆境中保持坚韧。
最早见于南朝宋谢惠连的《甘赋》:“性耿介而凌霜”,以植物耐寒特性喻人品格。唐代李白《鸣雁行》中“凌霜触雪毛体枯”进一步强化了其象征意义,体现对困境的直面态度。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诗文用例或文化背景,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保养罢战拔帜易帜变音弊漏拨乱反正衬背愁煞捣动雕弓断窗度宗乏兴风雨飘飖焚研佛草盖抹戆昧高坚高姓大名戈甲梗滞觥酧丱覊雇山禾杈鹤归华表横大核正解带金律进站久假不归舅氏开快车扣心楞冲禄俸芦菔卤莽慢泄麪豉明安屏室前覆后戒千伶百俐如履平地濡栉三术沙滤池山柰沙市霜瓦锁呐恬惰铁蚕豆铁算盘下鼎乡书手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