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沫 为 鲁 将,与 齐 战,三战三败。 鲁庄公 惧,乃献 遂邑 之地以和。 齐桓公 许与 鲁 会于 柯 ,将盟, 曹沫 执匕首劫 桓公 于坛上, 桓公 乃许尽还所侵之地。见《战国策·齐策六》、《史记·齐太公世家》。后因以此事为始败而终雪前耻之典。 汉 李陵 《答苏武书》:“昔 范蠡 不殉 会稽 之耻, 曹沫 不死三败之辱,卒復 勾践 之讎,报 鲁国 之羞。”
“三败之辱”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与历史典故密切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字面含义
“三败”指三次失败,“之辱”表示因此遭受的耻辱。字面可理解为因连续三次失败而蒙受的羞辱。
历史典故
该成语源自春秋时期鲁国将领曹沫的事迹:
该成语的权威记载见于《战国策·齐策六》和《史记·齐太公世家》,其核心并非单纯强调失败,而是突出“败中求胜”的转折性意义。
《三败之辱》是一个成语,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某一事务中连续遭受三次失败的耻辱。
《三败之辱》的拆分部首是“辶”和“犬”,分别位于左边和右边。该词共有9个笔画。
《三败之辱》最早出现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述了公元前230年秦国政治家蔺相如在与赵国谈判中连续三次遭遇失败,最终取得了令人敬佩的胜利。这个故事成为了《三败之辱》这个成语的典故。
《三败之辱》的繁体形式为「三敗之辱」。
古代写作《三败之辱》的形式为「三敗之辱」。
他连续在比赛中输了三次,遭受了《三败之辱》。
组词:连败、惨败、屡败、失利、背水一战。
近义词:三连败、三次失败、三度的耻辱。
反义词:三胜之荣、三连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