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假借的意思、假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假借的解释

(1) [make use of]∶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假借外力

(2)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六书之一。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义的词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借水名的“油”作“油脂”的“油”

(4) [tolerate]∶容忍

(5) [acting county magistrate]∶宽容

大王少假借之。——《战国策·燕策》

详细解释

(1).借。《庄子·至乐》:“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袠, 慰祖 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东莞 臧逢世 ,年二十餘,欲读 班固 《汉书》,苦假借不久,乃……书翰纸末,手写一本。” 宋 司马光 《谢赐资治通鉴序表》:“尚方纸墨,分于奏御之餘;内阁图书,从其假借之便。”

(2).凭借;借助。《韩非子·定法》:“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聪,故听莫聪也。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哉?”《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 宋 陶穀 《清异录·金稜玉海》:“处士 方为献 诗曰:金稜玉海比连城,假借文章取盛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谓借助他力或凭借势力。《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你要变鱼不难,何必假借。待我到 河伯 处为你图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官府假借难拒也,必给城中官地,恣其囷积,令自典守而自糶易之,官无过问焉。”

(4).授予,给予。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 荆 俗不理室居……公乃陶瓦积材,半入其直,勉劝假借,俾自为之。”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臣故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

(5).宽假,宽容。《战国策·燕策三》:“ 荆軻 顾笑 武阳 ,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志·蜀志·魏延传》:“ 延 ……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 杨仪 不假借 延 。”《新唐书·田悦传》:“ 德宗 立,不假借方镇,诸将稍惕息。” 明 李贽 《答周柳塘》:“幸赖真切友朋针砭膏肓,不少假借,始乃觉悟知非。” 郭沫若 《文艺家的觉悟》:“文笔上的饶情我不哀求,我也不肯假借。”

(6).区别,差别。《说郛》卷六二引 宋 桑世昌 《临摹》:“参政 苏易简 家有摹本《兰亭》,墨彩鲜浓,纸色微紫,与 唐 朝石本无相假借,盖名手传搨也。”

(7).假托,假冒。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 柳河东 谓《文子》乃后人聚敛而成……其书杂取经、子诸家语以解《道德经》,凡称 老子 ,皆假借之词。”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奴家于归之夕,矢志不与 小龙 成亲……甘为奴婢,如今躯殻虽在 涇河 ,精灵实归 柳氏 ,不肯假借虚名者,犹之 范蠡 称 越 大夫, 陶潜 称 晋 处士。”

(8).六书之一。谓本无其字而依声托事。 汉 许慎 《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 段玉裁 注:“如 汉 人谓县令曰令、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假借是汉字“六书”之一,指借用已有的同音或近音字来表示语言中另一个没有专用字形记录的意义,是一种“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用字方法。其核心在于凭借语音关联来记录新词或虚词,而非创造新字形。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1. 定义与性质

    假借的本质是文字记录语言时的一种权宜之计。当语言中出现新词(尤其是虚词、代词、副词等抽象概念或外来词),却没有专门为其造字时,便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现成汉字来表示。例如,“来”本义是小麦(象形字),后假借为表示“到来”的动词;“求”本义是皮衣(象形字),后假借为表示“请求”的动词 。它解决了字形有限而词汇无限增长的矛盾,是汉字适应语言发展的重要方式 。

  2. 分类(依据与本字关系)

    • 无本字的假借: 某个词始终没有专门为其创造的字形,从一开始就借用同音字。如:
      • “我”本义是一种兵器,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
      • “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
      • “其”本义是簸箕,假借为代词或语气词 。
    • 有本字的假借(通假): 某个词本有专用字(本字),但书写时临时借用了一个同音或近音字代替。这是古书中常见的用字现象,如:
      • 借“蚤”代替“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借“归”代替“馈”(“阳货归孔子豚”) 。
  3. 特点与作用

    • 依声托事: 假借的核心纽带是语音,而非字形与意义之间的直接联系(如象形、指事、会意)或字形与语音的关联(如形声)。被借字的字形与其所记录的假借义之间通常没有逻辑联系。
    • 突破造字局限: 极大地扩展了有限汉字的表词能力,尤其对记录语法虚词和抽象概念至关重要,避免了无休止地创造新字形,使汉字系统更具经济性和适应性。
    • 区分同音词: 假借的普遍应用是导致汉语中大量同音字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
  4. 与引申义的区别

    假借义与字的本义通常没有关联(如“我”的兵器义与代词义),而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派生出来的相关意义(如“兵”由兵器义引申出士兵、战争等义),两者性质不同。

  5. 在汉字发展中的地位

    假借是汉字从纯粹表意向表音方向发展的关键一步,为后来形声字(结合表意偏旁和表音偏旁)的大量产生奠定了基础,是汉字体系成熟和完善的重要环节。

参考资料来源:

  1.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章节)
  2.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3. 许慎《说文解字·叙》及历代注疏
  4. 高校《古代汉语》教材(如郭锡良版、王力版)相关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

“假借”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作为语言学术语(六书之一)

假借是汉字造字法“六书”中的一种,指借用已有同音或近音字表示新义。其核心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某个词原本没有对应字形,便借用读音相同的字来表达。例如:

二、作为动词的日常用法

  1. 利用名义或力量达成目的
    例如:“假借慈善名义敛财”,强调通过非正当手段借用某种名义。
  2. 书面语中的宽容、容忍
    如古语“针砭时弊,不稍假借”,表示对错误行为不纵容。

三、假借义与假借字分类

假借既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机制(解决造字局限),也是语言灵活性的体现。其本质是通过语音关联扩展字义,对文言文学习和古籍阅读有重要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百揆抱柱之信冰岛出处进退触目成诵春见词华从流忘反簟子顿瘵沸潏風雲之志呷醋节帅驩咍嗢噱换锦化身法建设性较比角泽济济然金刚神积尸九间大殿九祖鹃魂空柯兰月连棒零圭断璧禄赐逻逮盟弟明石牧宿目睭扭角羚盘账窃庇秋绳日珥日暮融暖三环五扣时来运转食囊霜晓丝茅缩重唐园叹邑甜润田主子梯霞巍科五十步笑百步乡书香帐痫厥先胜心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