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借的意思、假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借的解釋

(1) [make use of]∶利用某種名義、力量等來達到目的

假借于藏書之家。——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假借外力

(2)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六書之一。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義的詞

合蓋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後漢書·張衡傳》

(3) 又如借水名的“油”作“油脂”的“油”

(4) [tolerate]∶容忍

(5) [acting county magistrate]∶寬容

大王少假借之。——《戰國策·燕策》

詳細解釋

(1).借。《莊子·至樂》:“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聚書至萬卷,鄰裡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袠, 慰祖 親自取與,未嘗為辭。”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 東莞 臧逢世 ,年二十餘,欲讀 班固 《漢書》,苦假借不久,乃……書翰紙末,手寫一本。” 宋 司馬光 《謝賜資治通鑒序表》:“尚方紙墨,分于奏禦之餘;内閣圖書,從其假借之便。”

(2).憑借;借助。《韓非子·定法》:“人主以一國目視,故視莫明焉;以一國耳聰,故聽莫聰也。今知而弗言,則人主尚安假借哉?”《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每覽前代外戚賓客,假借威權,輕薄謥詷,至有濁亂奉公,為人患苦。” 宋 陶穀 《清異錄·金稜玉海》:“處士 方為獻 詩曰:金稜玉海比連城,假借文章取盛名。”《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訟師,就自己寫了一紙訴狀。”

(3).謂借助他力或憑借勢力。《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你要變魚不難,何必假借。待我到 河伯 處為你圖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官府假借難拒也,必給城中官地,恣其囷積,令自典守而自糶易之,官無過問焉。”

(4).授予,給予。 唐 元稹 《贈太保嚴公行狀》:“ 荊 俗不理室居……公乃陶瓦積材,半入其直,勉勸假借,俾自為之。”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臣故知當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權而不一一以法束縛之,則放恣而無不為。”

(5).寬假,寬容。《戰國策·燕策三》:“ 荊軻 顧笑 武陽 ,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慴,願大王少假借之。’”《三國志·蜀志·魏延傳》:“ 延 ……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 楊儀 不假借 延 。”《新唐書·田悅傳》:“ 德宗 立,不假借方鎮,諸将稍惕息。” 明 李贽 《答周柳塘》:“幸賴真切友朋針砭膏肓,不少假借,始乃覺悟知非。” 郭沫若 《文藝家的覺悟》:“文筆上的饒情我不哀求,我也不肯假借。”

(6).區别,差别。《說郛》卷六二引 宋 桑世昌 《臨摹》:“參政 蘇易簡 家有摹本《蘭亭》,墨彩鮮濃,紙色微紫,與 唐 朝石本無相假借,蓋名手傳搨也。”

(7).假托,假冒。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一》:“ 柳河東 謂《文子》乃後人聚斂而成……其書雜取經、子諸家語以解《道德經》,凡稱 老子 ,皆假借之詞。” 清 李漁 《蜃中樓·傳書》:“奴家于歸之夕,矢志不與 小龍 成親……甘為奴婢,如今軀殻雖在 涇河 ,精靈實歸 柳氏 ,不肯假借虛名者,猶之 範蠡 稱 越 大夫, 陶潛 稱 晉 處士。”

(8).六書之一。謂本無其字而依聲托事。 漢 許慎 《說文叙》:“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段玉裁 注:“如 漢 人謂縣令曰令、長……令之本義發號也;長之本義久遠也。縣令、縣長本無字,而由發號久遠之義,引申展轉而為之,是謂假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假借是漢字“六書”之一,指借用已有的同音或近音字來表示語言中另一個沒有專用字形記錄的意義,是一種“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用字方法。其核心在于憑借語音關聯來記錄新詞或虛詞,而非創造新字形。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1. 定義與性質

    假借的本質是文字記錄語言時的一種權宜之計。當語言中出現新詞(尤其是虛詞、代詞、副詞等抽象概念或外來詞),卻沒有專門為其造字時,便借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現成漢字來表示。例如,“來”本義是小麥(象形字),後假借為表示“到來”的動詞;“求”本義是皮衣(象形字),後假借為表示“請求”的動詞 。它解決了字形有限而詞彙無限增長的矛盾,是漢字適應語言發展的重要方式 。

  2. 分類(依據與本字關系)

    • 無本字的假借: 某個詞始終沒有專門為其創造的字形,從一開始就借用同音字。如:
      • “我”本義是一種兵器,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
      • “而”本義是胡須,假借為連詞。
      • “其”本義是簸箕,假借為代詞或語氣詞 。
    • 有本字的假借(通假): 某個詞本有專用字(本字),但書寫時臨時借用了一個同音或近音字代替。這是古書中常見的用字現象,如:
      • 借“蚤”代替“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 借“歸”代替“饋”(“陽貨歸孔子豚”) 。
  3. 特點與作用

    • 依聲托事: 假借的核心紐帶是語音,而非字形與意義之間的直接聯繫(如象形、指事、會意)或字形與語音的關聯(如形聲)。被借字的字形與其所記錄的假借義之間通常沒有邏輯聯繫。
    • 突破造字局限: 極大地擴展了有限漢字的表詞能力,尤其對記錄語法虛詞和抽象概念至關重要,避免了無休止地創造新字形,使漢字系統更具經濟性和適應性。
    • 區分同音詞: 假借的普遍應用是導緻漢語中大量同音字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
  4. 與引申義的區别

    假借義與字的本義通常沒有關聯(如“我”的兵器義與代詞義),而引申義是由本義發展派生出來的相關意義(如“兵”由兵器義引申出士兵、戰争等義),兩者性質不同。

  5. 在漢字發展中的地位

    假借是漢字從純粹表意向表音方向發展的關鍵一步,為後來形聲字(結合表意偏旁和表音偏旁)的大量産生奠定了基礎,是漢字體系成熟和完善的重要環節。

參考資料來源:

  1. 王力《古代漢語》(通論章節)
  2.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3. 許慎《說文解字·叙》及曆代注疏
  4. 高校《古代漢語》教材(如郭錫良版、王力版)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假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作為語言學術語(六書之一)

假借是漢字造字法“六書”中的一種,指借用已有同音或近音字表示新義。其核心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即某個詞原本沒有對應字形,便借用讀音相同的字來表達。例如:

二、作為動詞的日常用法

  1. 利用名義或力量達成目的
    例如:“假借慈善名義斂財”,強調通過非正當手段借用某種名義。
  2. 書面語中的寬容、容忍
    如古語“針砭時弊,不稍假借”,表示對錯誤行為不縱容。

三、假借義與假借字分類

假借既是漢字發展的重要機制(解決造字局限),也是語言靈活性的體現。其本質是通過語音關聯擴展字義,對文言文學習和古籍閱讀有重要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貝梵辨釋部彙裁皮慚腆陳白趁走從軍大輔大享刁乖洞入鬥紋扶拔覆試負子格尚鈎絲歸心如箭國慶節故轍函括宏奧黃縢酒狡強教條主義教育解果金蓮燭金黴素謹志勒帛累氣例銀龍鳥侶行門闱沒入募民難説忸忲平淡無味傾伫酋首散對子戲喪葬費三樂商家上逆甚或至于豕韋收付霜廷筍枯索命天高地厚題主王務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