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盟弟的意思、盟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盟弟的解释

指结拜兄弟中年幼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 杨龙友 ﹞乃 凤阳 督抚 马士英 的妹夫,原做光禄 阮大鋮 的盟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盟弟是汉语中对结拜兄弟关系中年龄较小一方的特定称谓,指通过正式结盟仪式(如“歃血为盟”或“换帖”)结为异姓兄弟中,排行在后的男性。这一称谓承载了中国传统社会结义文化的伦理内涵,具体解析如下:


一、核心释义

盟弟(méng dì)

指结拜兄弟中年纪较轻或排行较低者。双方自愿缔结“金兰之契”,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为誓,形成拟血缘的兄弟关系。其核心特征包括:

  1. 仪式性:需通过焚香立誓、交换谱帖(称“金兰谱”)等仪式确立关系。
  2. 序齿定伦:结拜后按年龄长幼互称“盟兄”“盟弟”,取代本姓称呼。
  3. 责任义务:盟弟需对盟兄保持尊敬,双方承担互助扶持的道德责任。

二、字源与结构分析


三、文化内涵

  1. 宗法制度的补充:传统社会以血缘家族为核心,盟兄弟关系弥补了地缘、业缘中非血缘联结的需求,常见于江湖组织(如漕帮)、商帮(晋商、徽商)及文人团体。
  2. 伦理规范:关系受“义”字约束,《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结义即为典范,盟弟需恪守“事兄如父”的礼法。
  3. 社会功能:在缺乏法治保障的时代,盟约成为民间互助、风险共担的重要纽带,常见于移民群体(如闯关东、下南洋者)。

四、典例与文献佐证


五、使用场景

  1. 历史叙事:用于描述结义关系(如“岳飞与王贵结为盟兄弟”)。
  2. 民俗研究:分析民间组织结构(如天地会“盟弟”需服从“盟兄”)。
  3. 文学创作:塑造人物关系时体现传统伦理观。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卷,第1432页。
  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第3册,第2456页。
  3.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民俗礼仪篇,第311页。
  4. 《金兰契研究》,中华书局,明清社会组织卷,第89-92页。

网络扩展解释

“盟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主要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盟弟”由“盟”(结盟、结拜)和“弟”(弟弟)组成,字面指结拜兄弟中年龄或地位较低的一方。例如,在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传歌》中,提到杨龙友是阮大鋮的“盟弟”,即两人为结拜兄弟,且杨龙友年幼或地位较低。

二、延伸用法

  1. 同盟关系中的从属方
    在更广义的语境中,也可比喻同盟国家或团体中地位较低、受制约的一方。例如,历史上某些国际同盟中,小国可能被称为“盟弟”。

  2. 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常用于描述非血缘的亲密关系中,强调年龄或地位的差异。如提到的张宗昌与韩复榘的案例,韩复榘作为“盟弟”策划刺杀张宗昌,体现了这一角色在复杂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性。

三、相关词汇

四、使用示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语境用法,可参考《桃花扇》等古典文献或历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邓邓被窝褊衣城邦沉思熟虑饬农穿中记触媒慈泪刺溜打捕答词大底道德意识盗人的溜扑碌断丝恶宾腐胁告奸桂烟鸿飏火阳疆境将相之器浆粥搅计几会径尺亏贼凉糕理繁剚剧伶工碌簌履理买笑追欢骂侮蒙庇孟晋鸣骹磨障蟠薄陪考毗貍仆厠曲桡人徒三乏飋飋讪鄙四大家族铁路局停泊痛戞同经未若畏悚五月先儿详语销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