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百揆的意思、百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百揆的解释

(1).总理国政之官。《书·舜典》:“纳于百揆,百揆时叙。” 蔡沉 集传:“百揆者,揆度庶政之官,惟 唐 虞 有之,犹 周 之冢宰也。”《旧唐书·代宗纪》:“ 唐 虞 之际,内有百揆,庶政惟和。” 宋 王安石 《夔说》:“将有治于天下,则可以无相乎,故命 禹 以宅百揆也。” 明 张居正 《赠毕石庵宰朝邑叙》:“昔者 帝舜 起匹夫,摄百揆。及为天子,闢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好问,好察邇言。”

(2).指各种政务。《后汉书·张衡传》:“百揆允当,庶绩咸熙。”《旧唐书·卢杞传》:“ 吉州 长史 卢杞 ,外矫俭简,内藏奸邪,三年擅权,百揆失序,恶直丑正,乱国殄人。”《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 长安 城中白昼椎剽,吏不敢詰,官乱职废,将堕卒暴,百揆隳剌,如沸粥纷麻。” 胡三省 注:“ 唐 虞 有百揆之官。 孔安国 曰:揆,度也。度百事,总百官。此所谓百揆,盖言百官之事也。”

(3).百官。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桓公 ( 桓温 )语 嘉宾 ( 郗超 ):‘ 阿源 ( 殷浩 )有德有言,向使作令僕,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新唐书·高祖纪》:“戊辰, 隋帝 ( 杨侑 )进 唐王 ( 李渊 )位相国,总百揆,备九锡。”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与成君瓘书》:“云‘嗣王’,谓五年 太子晃 ( 拓跋晃 )副理万机,总统百揆也。” 何启 胡礼垣 《新政论议》:“吾故首则曰,择百揆以协同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百揆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与核心含义

百揆原指统摄百官事务,为古代中国重要的官职名称。据《尚书·舜典》记载:“纳于百揆,百揆时叙”,意为舜被任命管理百官,各项政事由此井井有条(《尚书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本)。其构词中“百”泛指众官,“揆”意为管理、统辖,合称即“总理国政”之职,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或首辅。

二、语义演变与引申

  1. 官职的代称

    在先秦文献中,“百揆”特指总领朝政的最高官职。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舜“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命为百揆”,凸显其统领百官的核心职能(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泛指国家政务

    唐宋以降,词义扩展为泛指国家重大事务。唐代张说《起义堂颂》中“总百揆而作相”即用此意(《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一)。

三、语源与字义解析

四、典籍中的典型用例

  1. 《尚书》:奠定其作为官职的原始语境(孔颖达《尚书正义》)。
  2. 《后汉书》:“百揆允当,庶绩咸熙”,形容政事治理得当(范晔《后汉书·百官志》)。
  3. 近现代用法:多见于历史研究,如郭沫若《中国史稿》论述早期官制时沿用该词(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五、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其双重含义:

① 总理国政之官;

② 泛指各种政务(《汉语大词典》第1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亦强调其“总领国政”的初始职能,并引《尚书》为证。

“百揆”一词凝结了中国古代官制文化的精髓,从具体官职延伸为治国理政的象征,是研究先秦政治制度的关键语汇。其权威释义始终以经典文献为根基,历代注疏及现代辞书均保持高度一致性。

网络扩展解释

“百揆”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详细解析:

一、核心含义

  1. 总理国政的官职
    源自上古时期,最初指负责统筹国家政务的最高官员,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或冢宰。《尚书·舜典》记载“纳于百揆,百揆时叙”,蔡沉注解为“揆度庶政之官,惟唐虞有之,犹周之冢宰也”。此职位多见于尧舜时代,后世文献如《旧唐书》也沿用这一含义。

  2. 代指各类政务
    引申为对国家事务的全面管理,例如《后汉书·张衡传》提到“百揆允当,庶绩咸熙”,指政务处理得当。《资治通鉴》中“百揆隳剌”则形容政务混乱。

  3. 泛指百官或朝廷机构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以“仪刑百揆”指规范百官行为,扩展为朝廷官员的统称。

二、词源与演变

三、文献例证

“百揆”在不同语境中可指官职、政务或百官,其内涵随历史发展逐渐扩展,成为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哀隐巴马子枹蓟卑躬焙茗材品超辽超前绝后揣情绰裕促速动窝儿栋楹都郡冯凌粪坑福命嘎调构塼瑰琼氦氖激光器寒贱浩气嘿嘿无言黑漆皮灯笼黄瓜脚镣胶淤解冻鸡公警勖晜弟老馋凉菲蛎槎哩嗹啰嗹柳颦梅笑六夷律例馆马刀满座茅厕每下模型牧长凝审女沙弥叛命礔礰僻恣敧邪取办水土不服太皇胎养铁锝彤卢文脉闲雅夏天